3、学习能力
书中给学习的定义是:由经验而导致的行为改变。这个经验包括了成长的环境,以及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行为改变,所以,从小到大,我们要学习无数的东西,但如果没有明显的行为改变那就不叫学习。
这让我突然想到那句流传很广的话:“听过无数道理,但依然没有过好这一生”,因为你只是听过啊!没有真正的学习,也就没有行为的改变,怎么会有“过好”的结果。
回到主题。新生儿从出生就有了天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从经验中受益。婴儿阶段的学习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的定义: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可导致反射行为的刺激同时出现。一旦婴儿的神经系统在这两个刺激之间建立了联结,中性刺激就可以引发该行为。这个概念很抽象,因为你不太清楚什么叫:中性刺激。我百度了一下,还是放弃解释这个概念了,因为解释它又会引出另外几个概念。
其实用书中的例子可以简单的理解这个概念。每当妈妈要给婴儿喂奶时,她就拍拍婴儿的额头,不久妈妈就发现每当她这么做的时候,婴儿就会做出吸吮动作。这样婴儿的经典条件反射就建立起来了。
也就是拍额头和婴儿产生吸吮动作形成了联结,但如果妈妈下次拍额头不喂奶了,久而久之婴儿的吸吮动作就会消退。这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其实人长大后依然存在这种经典条件反射的行为,只是很多时候你可能没意识到。
《影响力》的开篇举了个火鸡的实验:实验人员把火鸡的天敌臭鼬做成一个玩具,并在玩具里面藏了个录音机,只要录音机播放“叽叽”的声音,雌火鸡不光接受了臭鼬玩具,还会把它收拢到翅膀下,但一旦关掉声音,臭鼬玩具就会遭到雌火鸡的攻击。
上述例子说明了其实我们体内也暗藏了一个“按下就播放”的键,这个键其实就是一个触发器,一旦被外界触发,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做各种动作。
比如,你看到孩子在做不被你允许的事情,你就开始愤怒,然后大声吼他,指责他,然后他就停止去做那件事;久而久之在你和孩子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反应模式,你看到孩子在做你期待以外的行为,就马上生气,责骂等一系列行为。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就变成了那个 按下就播放的键。
2)操作条件反射
操作条件反射是婴儿另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婴儿对环境发出动作或操作,跟在婴儿行为之后刺激会改变该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行为出现概率的刺激物称为强化物;通过移除期望的刺激物或呈现不愉快的刺激物,降低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称为惩罚。
对婴儿来说他们控制的行为有限,因此成功的操作条件反射只限于吸吮和转头。
对大一点的儿童来说,其实这种反应模式就是家长常用的:考试好我就给出奖励手段,给你买XXX,考试不好我就给出惩罚措施。
3)习惯化
习惯化指的是由重复刺激引起的反应强度的逐渐降低。注视,心率,呼吸频率降低意味婴儿对现有刺激物失去了兴趣。然后,新的刺激物--环境变化--会使反应性恢复到较高的水平,反应性的增高称为反应恢复。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使我们能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不熟悉的环境事物上,这一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其实说的就是注意力。并且这种注意力的能力跟婴儿不同时间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也和养育环境密不可分。
4)模仿
模仿能力其实也是婴儿与生俱来的一种学习能力。婴儿通过模仿来探索他们的社交世界,通过把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行为相匹配来了解他人,继而了解自己。
科学家在研究灵长类动物时发现模仿能力与大脑皮层的一些专门化细胞相关,这些细胞被称为镜像神经元,它被认为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复杂社交能力的生物基础,包括模仿,共情和理解他人意图。
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去做是贯穿人一生的,似乎我们学会的任何一项技能开始都是模仿,说话,走路,做饭... 通过模仿去调节,继而做得越来越好。
在我看来,四种学习能力中,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讲的似乎都是动机,习惯化去习惯化说的是注意力,而模仿则是行动,也即学习发生的过程,包括了初始的动机,过程中的注意力,和具体的实践--模仿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