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五不见不散
我不在享受美食
就是在去拍摄美食的路上
——美食“记录者”
作者 | 门徒乌日勒
来源 | 文化广记
风一路向北吹,
已临近了回家的季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雪就要来了,家家户户一年一度冬藏运动就这样开始了,北方人的家必须在第一场大雪来临之前,把过冬的食物准备好。以便于漫长冬天的消耗。
食物的安排和储藏,
这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全靠一家的女主人。 土豆成了冬日内蒙人必不可少的副食。上冻以后,经过长时间的挥发,水分含量减少,淀粉的比例增大,做出的菜更粘稠。
你准备好了吗?
NO.1
empha-sis
在呼和浩特的冬日里,早晨喝一碗热乎乎的羊杂。土豆也成了杂碎不可缺少的辅料。走过那排杂乱的小街,那股腥膻的香味还是一下子吸引了我。
青城的羊杂碎腥膻味重,足够纯,足够蹿,磨旧的老碗里,滚烫着汪汪的红辣油在翻动,葱花的冲劲和着芫荽的清香,撩拨着你的味蕾。
羊杂的店面不要大,时间长的炭火把墙熏得乌漆麻黑,灶台的案板上油渍点点,桌子看起来很不稳,排成一排,从灶台直排到门口,甚至到了马路牙子上,一溜小凳子散乱着,这样的店面,看着不干净,却接地气,做出来的东西地道,味道好。远远闻过来,就是臭臭的香,不由的就要来一碗。
NO.2
empha-sis
羊杂的来历众说风云,
主要版本多是地主和乞丐的故事,一个内全羊演变成如今这道美食。不知乞丐最后是否做了羊杂的生意,我希望看到的是屌丝逆袭。
羊杂碎在当地诸小吃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尤其四子王旗乌兰花的羊杂碎最为出名,在这里四子王旗羊杂店很多。
NO.3
empha-sis
做法也讲究,“三料”、“三汤”、“三味”。三料又分为主三料和副三料。主三料即心、肝、肺,又称“三红”;副三料即肚、肠、头蹄肉,又称“三白”。三料下锅时切成长条或细丝。三汤即“原汤杂碎”、“清汤杂碎”、“老汤杂碎”。
原汤杂碎:
将羊杂碎洗净,下锅煮好,连汤带水一起品尝,味在鲜美清淡。
清汤杂碎:
先将洗净的羊杂碎用水氽一下,汤扔掉,再将杂碎蒸熟切好,重新入锅添水放调料煮开,味在细嚼慢咽之中。
老汤杂碎:
老汤即一锅汤稠入油、色酽如酱长熬不换的羊杂碎汤,用这种汤煮的羊杂碎,其味醇厚绵长,尽在汤里。
三味说来很简单,
凡青城专营羊杂碎的饭桌上都摆放着这三种佐餐之味:春意葱茏的芫荽(香菜末儿),红灿灼目的辣椒面儿,洁白晶莹的食盐。
NO.4
empha-sis
吃羊杂碎不能着急,
要稳,要有次序、有节奏。倒几滴醋,撒上几筷子辣椒面,搅动几下,从碗底里往上搅,再搅,几片羊肚,几条羊肠,几丁羊肝羊肺、羊头羊舌,腥膻、香辣与杂碎缠腻得足够久了、渗透到位了,温度降下来了,浓淡恰到好处,吸一口、羊杂的筋道、滚烫着、熨帖着,就不说话了,也顾不上看别人,勾着头,只呼呼地吃。一股热流从舌尖到胃,又辣又热,土豆伴着杂碎一路翻滚,三口两口,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于是,尽听见一张张嘴发出的声音,偶尔,还有一嗓子:老板,再来点葱花,再来点芫荽来点汤!
吃完杂碎的汤再泡一两张焙子,或者白皮,油旋,哪一样都好,浸泡在杂碎汤里,汤立马黏稠了,吃在嘴里,又辣、又黏、又烫,绝了。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觉得生而为人的美好。看着那一张张纯厚实在的呼市人,你就更觉得,生在呼和浩特的福气和幸运。
NO.5
empha-sis
吃过不少的杂碎,尝过不同的味道,越来越迷恋妈妈做的那一碗。辣子不是很多,口味也清淡,杂碎足,槽头味大,加上几块土豆,腥膻味自然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我更享受坐在自家的土炕上,边吃杂碎边听妈妈叨叨,一勺子稠的羊肚羊肠就添进来了,就这么边吃边添,一碗下来,撑得动不了。是的,天下再好的吃食,能香得过妈妈的吗?就算一碗杂碎也是味道绝好。不完全为了那一碗杂碎,而是越吃越有了杂碎以外的味道。
每一道美食
用镜头记录
匠
人
匠
心
本期编辑:门徒乌日勒
作者简介:文化广记,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里有你想看的一切,每周陪你,一路读行。授权请联系文化广记(ID:whgj9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