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我们开始上专业基础课,其中有一门是“飞机结构”,请北京航空学院的徐鑫福教授来讲,他是“北航一号”的总设计师,不久前从英国归来。
这是我们班在上完该课程后与徐教授(中排右四穿皮茄克者)在大礼堂前的合影。
前排左起是钱普秦、陈贤标、江秉琛、钱浩生、丁朦、宗福开、陶崇铸、王通北,中排左起是张晓堤、郝兆星、杨永新、许际龙、袁维本老师、徐鑫福教授、姚振汉、赵诒枢、徐占九、赵彭年,后排左起是李延苹、王嘉新、黄纪文、王正、朱祖贤、秦权、陈全公、张黎伟、谢成瑜、陈瑞禧、王人杰。
那年我们还在学校里搞了勤工俭学的活动,就是给工程物理系生产一个测量幅射剂量的计数器,在化学舘用一个简易流水线来生产仪器。我还记得当时王人杰专门负责给焊接的线头涂锡,我骑个破自行车专门到西单市场去买元器件,全班搞得热火朝天。
叶崇芳由南开中学初中考入重庆幼儿师范学校后于1957年毕业,从52年她回到重庆我到江湾就读,一直到她毕业,我们一直保持较密切的通信联系,也就是“两地书”(可惜这一箱书信和笔记本后来在历次搬迁中搞丢了!)。直到58年大跃进年代的暑假,周辛庚老师带着我被学校派往太原的山西机床厂(兵工厂)去加工一个流体力学的实验设备时,她却千里迢迢从重庆经上海(探亲其哥哥并见了我四哥,四哥叫她带给我一大盒月饼。)再到太原去看望我。以后她又从微薄的工资中每月给我寄5元钱,直到我毕业。这也就是我们俩人从认识到互相同情(她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我也从小失去了父亲。)再到太原定情的“罗漫史”。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在太原照的第一张合影,看看她当时是多么地天真烂漫!
60年暑假,由崔巍山老师带我们到哈尔滨三大动力厂之一的哈尔滨汽轮机厂去实习。这是苏联援助156项之一,完全按照苏联的模式,从产品设计到厂房布局全部照搬。我被分配到总装车间实习。由于结合振动专业,在汽轮机启动试车环节,如何避免谐振是最大的问题。哈尔滨的夏天是比较凉爽的,我们利用暑假,就住在他们厂技校的宿舍,星期天也可以到松花江边上去玩玩。这张照片是我和徐占九在松花江畔的合影,有人说我们这张照片照得像哥俩好。徐占九是我们同宿舍的同学,家在辽宁农村,人很朴实,我们很谈得来。毕业后他先分到沈飞集团,最后调到辽河油田研究院工作,搞计算机。直至退休后返回老家盘锦。但他的东北土话不太好懂。至今我们互相用微信密切联系。
从59年到61年是生活比较困难的“自然灾害”的三年,北京应该说生活还算有保障的,大学生的定量粮是30斤,但副食品却严重不足,有时甚至一顿只有一个咸大头菜。人们普遍缺乏营养,有人晚上就用液体面包(啤酒)来充饥。但在首都饿死人的事并不多见。
我有时利用星期天,跑到北京工业学院,找我在那里当数学教授的表哥孙嗣良家(我嫂孙静宜的大哥,西南联大毕业,师从苏步青教授。毕业后先在杭州高级中学任教,后调至北京工业学院),一边请教数学问题,一边带他家几个年龄相近的小孩玩。蹭上一顿好饭更不待说。这是与他们当时全家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