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忆起自己刚入职场之时,确有很多辛酸之事。
当时刚毕业,年纪小,资历浅,经验不足;从旮旯里来到繁华都市,诸多不适应。
刚入公司,没什么课,通常做的都是打酱油打杂的事情。
说是一个老师,其实做的事跟上课都无关,满屏幕跑腿:
小刘,把桌子擦一下;小刘,布置下会场;小刘,出去发个传单;小刘,帮我买碗捞捞面;小刘,帮我看下孩子,我去吃个饭……诸如此类。
基本每个人对你,连“老师”两字都省了,还给我打杂找一个很好的理由:年轻人就应该多跑跑腿。
一晃,十个月过去了,基本一个学生都没有。
没学生就没钱,工资上不来,深圳各方面消费又高,吃喝拉撒,全面告急。
在失去耐心之际,一位学长对我谆谆教导:“你应该摆正心态,当自己是个学徒。多看多听少说多做,你今天所经历的一切将来肯定用的上。这行做老师不比在学校,简单的上个课。在这里你需要全方位的技能,多学学。”
我将信将疑,闷头继续我的“学徒生涯”。后来时来运转,换了一个校区,顺利走上人生的小山丘。
想想当年做学徒时的所见所闻,在后来的职场上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影响深远。
貌似印证了那句心灵鸡汤:你能承受住最坏的,也就能享受得起最好的。
2
过年回家,巧遇隔壁哥哥,他也刚从美国回来了休假。
他跟我讲了一个事情:有个博士生,他的导师是一位著名物理学家。
导师给他安排了非常繁重的任务,他做了很多实验,整理了数据,画成图表交给导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导师做了个精彩的报告,这个报告里最重要实验结果就是他做出来的。
可是自始至终,导师根本就没提他的名字。
当然,现在几乎所有科研项目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他的名字也出现在PPT的第一页上,只不过你被淹没在众多联合署名人之中,位置一点也不显眼。
会后,人们谈论这个报告内容的时候,都说那是他导师的成果。
请问你会作何感想?
这对他很不公平。
公平的做法应该是讲到谁的成果,就告诉听众这个是谁谁谁做出来的,最好还利用报告的机会把自己的学生介绍给参会者。
但是我们知道,有些导师就爱把功劳归于自己。
有时候甚至整个工作都是学生做的,导师非得当论文第一作者。因为这样的矛盾,学生和导师翻脸的故事数不胜数。
那你怎么办?
隔壁哥哥说:你不妨把所有功劳都给导师。
3
注:以下文章主要观点均来自畅销书《巨人的工具》(蒂姆·费里斯 著)
想成为高手,今天只教一招(第七招)——要掌握“画布策略”:就是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找个画布让他画。
画里也许有你的功劳,但你的位置,是给人提供画布的。
这就是学徒的事情。
古罗马的一种职业——清道夫,也是做的这种事情。
这其实就是蘑菇定律:年轻的基层新员工,能力不强,自视甚高常,被置于没人注意的角落,打杂跑腿不受重视,在阴暗处静静生长,就像蘑菇一样。
但这是蘑菇生长的必经过程,甚至是一笔财富,训练能力、磨炼态度。
胡雪岩和杜月笙,典型的蘑菇成长。
这两个都是从最底层干起,一个是普通店员一个是跟班随员,但他们锥处囊中,短短几年就锋芒毕露。
原因不过就是主动积极、好奇心强、学习能力超强、会举一反三的分析、善于和人沟通善于理解他人、先义后利、格局胸襟足够大、一诺千金。
学徒之路,就是要成为杜月笙说的“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
4
学徒工作的逻辑是什么?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给人当学徒,就给你提供了这个机会。
你现在把自己和一个高手连接在了一起,你可以从内部了解第一手的经验。
这就是学徒工作的协议:用礼敬和服务,换取机会 —— 而这个机会还不是立功露脸的机会,而是学习实践的机会。
一句话总结: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给别人做更多的事情。
5
往深层次在挖据一下学徒思维: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
6
我想到了马云的淘宝网,为天下所有生意人提供“画布”,立志让天底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帮助生意人做好了生意,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能为高手提供画布的人,自己也一定会成为高手。
我还想到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策千里之外。世人只知汉高祖借子房推翻秦国暴政,却不知是张良借用刘邦报家国仇恨。
7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这话改一下:让他们站在你肩膀上的时候,你也已经成为一个巨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