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位师妹刚刚高考完,暑假过完就读大学了。
那天实习结束后,就和她一起在楼下的糖水店里坐了会,聊了一下天。她用了最新买的美颜相机拍了几张很网红的照片,然后发了朋友圈那,之后示意给她点赞吧。
“嗯,好。你的朋友圈怎么也设置了半年可见了?”
之前我很少留意别人的朋友圈,但最近我发现,每次点开朋友的朋友圈,十个总有一半以上是设置了“三天可见”或者“半年可见”的。看到师妹是这样之后,我不禁又一次问她原因。
“师姐啊,你把以前全部的朋友圈都放出来,Low爆了好不好。”
师妹说,现在点开看其他人的朋友圈,哪一个不像过得光彩照人,风情万种的?
现在的人都是这样,喜欢把最好看的,最光鲜的摆在最明显的地方给人知道。你怎么还用勇气放那些陈年的朋友圈呢?
后来我才知道很多人之所以会设置朋友圈,是因为自己无法再有勇气把那些吊炸天的过去再公诸于世给朋友圈的人看。
就像她一样,只想把美颜相机里面好看的自己放出来,而那些已经过去的自己,给自己一个人知道就好。
人都无法正面自己曾经幼稚、非主流、感性且又敏感的时刻,正如朋友圈曾经记录过的那些年轻自己一样,比起现在,我们觉得过去的自己Low爆了。
我们不想被别人拿到自己过去Low爆了的把柄,所以设置朋友圈是一个很好的东西。
二、
我从来都不设置、经营自己的朋友圈,所以我老是被别人说我的朋友圈不够酷。
以前什么都敢往朋友圈发,被别人说多了要学着收敛之后,我渐渐地不敢发朋友圈了,怕发多错多。
记得有一位不是很要好的女生跟我说过:你的朋友圈不要天天发,这样显得你很掉价,在别人面前没有保留神秘感的。
我看了看自己的朋友圈,一大摞,鸡汤的,自拍的,吃饭的,旅游的,基本上一天一条。我非常听她的话,觉得是有道理的,于是删了很多朋友圈。
同时又要求自己三天才能发一次朋友圈,强迫自己要酷点,高冷点,别什么都好像倒贴一样往上面发。
记得有一次,我一位很好的朋友生日,我们一起吃饭,然后拍了很多合照。他说,你这么喜欢发朋友圈,你记得别发我丑的那些啊。
我条件反射,想到前天才发完一条和别人的朋友圈,立马跟他说:不了,不发啦。
他有点激动,大概是觉得怎么我跟你这么好,你之前发别人的,今天却不发我的,吃醋了。
我没敢告诉他我三天不发朋友圈的规矩,因为我怕我说了之后,我就不酷了,他就取笑我了。
其实那时候,那么开心的时刻,是应该定格在朋友圈的,但就是不知怎的,我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扰,总觉得这个不够酷,我不能发。
定下这个规矩后,我一直很累。什么时候都要给自己戴上假面具,装得不行。
可是后来我发现,我越学人矜持,装酷,高冷,就越把自己锁在一个圈里,那个圈叫“自我圈”,而不是“朋友圈”。
为了发朋友圈而发朋友圈,那一点都不酷,那就束缚。
三、
我有很多人是不备注的,但翻开他们的朋友圈,我能知道他们是谁。
刚好上个月微信更新,全部聊天记录都没了,我点开看了一下通讯录,再翻了一下那几十个我没有备注的联系人朋友圈。
我竟然不知道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是谁了,像陌生人一样。陌生的头像,大家没有一句对话。有些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也有些人没设置,但朋友圈只有三五条,即便如此,我还是无法辨别。
可能他们是我的好朋友,也可能他们和我只是点头之交加为的好友。
但那一霎那,我才发现我们好陌生。
把朋友圈都躲起来的他们,都太酷了。他们隐藏得太好,我无法辨别姓名,更无法猜测各自的生活。
有一天我问Super,怎么他也把朋友圈设置为半年可见了。
他说:“没为什么,这都很正常。”
后来我才明白到,其实朋友圈里没有什么Low不Low,酷不酷之言。我们设置朋友圈可见,真正原因不是在意那一句“哇,你看起来很酷哦。”
而是——
在那么多日复一日的生活琐事和人际交往里,我们渐渐地被磨上了棱角,学会隐藏和收敛。
而那个充满故事的自己,也早在各种周旋中,变得模糊。
我们再也不敢把自己的全部故事,设置在一个存在很多“假朋友”的朋友圈里。所以才会有所保留地确认了那个“设置仅半年可见”的按钮。
获得一丝属于自己的喘息而不被发现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