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上班,同事魏姐就倒起了苦水:昨晚陪娃写作业熬到半夜,最可气的是孩子一点不配合,各种拖拉,磨蹭,使性子,到最后还是上演了一通“河东狮吼”才搞定。
这样做真的是爱孩子吗?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会有哪些危害?
请输入图片描述
01,被爱过分控制的孩子容易流失生命力
近日,央视打造10年的纪录片《镜子》,刷爆朋友圈,引起很多家长的热评和反思。
视频一开始,就推出几位父母遇到的育儿困境:14岁的男孩泽清,正值青春年少,却窝在家里上网下棋不上学,妈妈心疼他饿过去送饭,反而遭到一顿谩骂毒打;16岁的家明,辍学在家沉迷网络,生活黑白颠倒,用跳楼的方式威胁父母自己不想上学;17岁的张钊,马上要高考了,却因早恋选择辍学,甚至暴躁地把父母赶出家门……
在父母眼中,这些孩子任性的过了份,非常的不可爱,不可亲,甚至让人从失望到绝望。为什么,他们要用这么极端的方式跟自己的父母对着干?
心理咨询师李品宽说: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最毒的一句教育信条,就是人生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把孩子的其他路都堵死了,只剩下努力读书这一条了,这会让孩子失去很多人生的其他体验。
为了替孩子们打通这条“上升”渠道,很多家长拼尽全力,就为了逼迫孩子达到理想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但家长们有没有想过或者问过孩子:这是不是他们想要体验的理想人生?
请输入图片描述
问及他们如此叛逆的原因,孩子们的回答让人泪奔:张钊说,除了早恋的女朋友,自己一无所有;家明说父亲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给他;泽清说父母的交流方式非打即骂……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名字《镜子》一样,孩子的言行举止就是一面“镜子”,照出来的都是父母的行为缺失,更凸显出孩子们薄弱的生命力。
去年,一名在北大毕业又去了美国名校的高材生,写下轰动一时的“万言书”,诉说自己的痛苦挣扎与反思,并与家庭绝交多年的历程。
他悲凉的说:由于被父亲严格管控,他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象都受到极大损害。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是出类拔萃的模范,成功让我成为一名“情感的孤儿”……
很多人站在父母的立场,谴责这名学生,认为如果没有当初父亲的严厉管教,他不能取得今天成就。但这种爱如果是建立在消耗孩子生命力的基础之上,还是真正的爱吗?
请输入图片描述
02,缺失生命力的孩子有多头疼?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存在主义哲学:为什么有些人活的特别精神,有些活的没意思?可以用两个字来解释,就是存在。
什么叫存在,就是我选择,我活过,我按照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生活做决定。哪怕你遭遇过很多挫折,那都是自己的选择,你就会有存在感,会不屈不挠。
生活里,有些人好像从来没有做过错误的选择。他们“顺风顺水”生活了好多年,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而是好心的父母和老师帮忙做的选择。那么在于他们自身,因为没有存在,所以感觉不到痛苦,也感知不到幸福,相反,就是空虚,好像自己没有怎么活过。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像《镜子》里出现各种问题的男孩,虽然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但都有一点相似之处:父母非常爱他们,爱到失去底线,爱到不管孩子是否痛苦快乐。
但这真的是爱吗?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里写道: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请输入图片描述
像布兰妮,做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儿,第一次婚姻只维持了55个小时,行为怪异,抑郁成疾等等,核心问题就是缺乏存在感。
布兰妮从小在母亲的监护下长大,她那么努力,唱那么多歌,积累那么多财富,但都不是自己意志的展现,是听从妈妈的要求,是完成妈妈的使命。所以她的人生是妈妈的而不是自己的。待到脱离妈妈掌控后所做的事,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我想按自己的意志生活。
现实中,很多父母以爱的名义行控制之实,正在或已经攫取很多孩子的幸福。比如“妈宝男”的无奈,控制型婆婆和丈母娘的专横与跋扈。
前段时间,《非诚勿扰》的一期节目上,女嘉宾强佳对一名高颜值帅哥一见倾心,却碍于母亲的择婿要求纠结不已。
主持人孟非对现场的女孩说:“如果你们一直生活在父母的控制之下,真的很难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请输入图片描述
03,如何走出爱的误区,激发孩子生命的动力?
(1)一份信任充分激发孩子无限生命潜力
前段时间,我们小区出现一个17岁男孩割腕事件。原因是男孩沉迷网络游戏,屡教不改,父母把他送到一个戒网瘾学校,回来后却变本加厉,不仅日夜颠倒的玩,甚至一言不合就打父母。
家长无奈请来心理医生把脉,最后男孩终于哭着诉说了自己内心的郁闷:由于父亲的不信任和高压控制,他不相信身边的一切,对生活也没有任何兴趣,只能逃到网络世界。
父母越是对他进行否认,他就要用过激的行为来证明自己,最后陷入一种糟糕的恶性循环。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孩子一旦得到了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被父母充分信任的孩子,才会成长得更有底气。
请输入图片描述
(2)一份尊重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的坐标
生活里,家长不尊重孩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不经过孩子的同意偷看她的日记;比如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经常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好”;不教孩子“怎么做”,却每天要求孩子“认真做”;有的情绪不好时,甚至迁怒于孩子,对孩子又打又骂……
作家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
只有从内心能够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尊重他的选择,尊重成长规律,尊重他的喜好不喜欢,才是真正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比如《镜子》中家明想和朋友当背包客,一起出去玩。但父亲出于安全考虑死活不同意。这时候如果能退一步考虑:当孩子们自己规划好路线,父母可以从住宿情况,当地天气,行程安排等方面给孩子一些辅助性的建议和帮忙。
这样的帮忙不是阻止孩子出去玩,而是告诉他,原来出门需要做这些准备,了解这些信息,才能玩得更痛快,更安全。当他下次再有类似计划时,就能够及时完善自己的计划。
请输入图片描述
(03)一份有分寸的爱让孩子和自己更亲密
《爱得有分寸,孩子才优秀》一书中传播了这样的教育观念:不管不问的放养,孩子误不起;大包大揽的圈养,孩子伤不起!最好的教养:三分靠方法,七分靠分寸!
目前很多家庭的孩子不缺吃不缺穿,甚至不缺家长的陪伴和爱,为什么依然问题多多?比如,有家长曾认为,自己非常尊重孩子,几乎不批评他,为什么孩子依然事事做不好?
有的家长表示,自己虽然对孩子管理严一点,但古语不严不成才,你看郎朗董卿他们,当初不也是父亲压着学,才有后来的成就?
这话是没错,关键每个孩子的承压能力不同,所以不能实行无差别教育,这就强调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有分寸感。
什么样的父母,最容易毁掉一个孩子?
知名主持人马东曾经回答过这个问题:一是为孩子包办所有的父母,把孩子养成了巨婴;另一个是认为孩子永远都正确的父母,把孩子养成了怪胎。
所以,有分寸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在此基础建立的亲子关系,最稳固、健康和亲厚。在真爱中成长的孩子,将来走入社会面对事情,才会无所畏惧,带着底气勇往直前。
请输入图片描述
苏联杰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光爱还不够,必须善于爱。
让我们一起努力,激发孩子生命内动力,与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喜欢请关注我,愿和万千家长一起成长。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