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方法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个统计故事。
史岱文森高中位于一栋价值1.5亿美元的10层褐色砖石建筑中,俯瞰着哈得孙河,距离曼哈顿下城世界贸易中心只有几个街区。该校提供55个大学预修课程(AP)、7种语言课程、犹太历史选修课、科幻小说和亚洲裔美国文学。该校大约有1/4的毕业生被常春藤联盟或者享有同等盛誉的大学录取。
唯一比史岱文森高中的办学条件和毕业生更夺目的是该校的教学成本:零美元。这是一所公立高中,也可以说是全美最好的高中。
考试史岱文森高中也简单,不需要推荐,不需要论文,没有传承录取,没有弱势补偿措施。你必须住在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之一,并在入学考试中达到一定的分数,仅此而已。一天,一场考试,一个分数。如果你的分数够了,你就被录取了。 每年11月,约有27 000名纽约青少年参加入学考试。竞争是残酷的,参加考试的人中仅有不到5%能进入史岱文森高中。
有人考上,就有人落榜。有些学生会因为过于紧张、或是前一晚睡眠不好、或因为一个生僻的单词做错一道题,导致离分数线只有几分之隔而懊悔良久,而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学生相比刚刚达到分数线的学生考试能力相差无几。如果史岱文森高中如此重要不容错过,由此可以合乎情理的推导出,考上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在将来的大学考试中将远远好于没有就读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
麻省理工学院和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家阿蒂拉·阿卜杜勒卡迪罗格鲁(Atila Abdulkadiroğlu)、乔舒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Angrist)和帕拉格·帕塔克(Parag Pathak)组成了一个团队,他们比较了数百位在截止点分数上下的纽约学生的最后结果。他们评判成败的标准是这些学生的大学预修课程分数、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和最终进入大学的排名。
研究的结果令人震惊,几位学者已经将这些结果撰文明确呈现出来,文章标题为:“精英幻觉”。史岱文森高中带来的影响有多大呢?无!没有!零!纯属胡扯!分数线两边的学生最后的大学预修课程分数和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分数都难分高下,所就读的大学也都是排名相当的名牌大学。
研究人员总结道,史岱文森高中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在人生中得到的东西更多的原因是,更好的学生的首选便是就读史岱文森高中。
为什么说你去哪所学校也许并不重要呢?更多故事可以帮助你得到答案。再来看看另外两名学生萨拉·考夫曼和杰西卡·恩格的故事吧。两个年轻的纽约人从小就想进史岱文森高中。考夫曼的分数刚好在分数线上,一道题决定了她的成功。考夫曼回忆说:“再也不会有任何事能让我如此兴奋了。”恩格的得分刚刚低于分数线一分,一道题注定了她的失败。考夫曼去了她梦想的学校——史岱文森高中,恩格没去成。 那么,她们的人生现在如何呢?两个人都找到了成功且收入不菲的工作——和全纽约考试成绩永远排在前5%的那些人中的大部分人一样。
可讽刺的是,恩格更喜欢高中的经历。她就读的是布朗克斯科学高中——唯一一所拥有大屠杀纪念馆的高中。恩格发现自己喜欢内容管理,因此在康奈尔大学读了人类学专业。 考夫曼在史岱文森高中却感到有些失落。在那里,学生们非常重视成绩,她觉得史岱文森高中过于强调测试而不是教学。她称自己的体验“绝对是五味杂陈”,但这也是一种学习经历。她意识到,如果要选大学,她只会申请那些更重视教学的文科学校。她进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学校——维思大学。在那里,她找到了帮助别人的热情,现在她是一名公益律师。
以上案例出自《人人都在说谎》第6章,作者Seth Stephens-Davidowtiz。这个故事大家如何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再赘述。下面谈谈择校这件事情。
分析问题,首先从基本事实和假设出发,这让分析有一个清晰的起点。基本事实如下:
* 学校有差异;
* 学生有差异;
* 初中生处于青春发育前期。
学校有差异,有公立、私立。有的学校注重英语,有的注重数学,有的注重对外交流。每个城市也会有一份公开流传的学校排名表,象广州就会有神学院、四大金刚之类的排名。
学生有差异。有的学生喜欢英语,有些喜欢数学,有些强于情感表达,有的擅长逻辑推理。有的自主学习能力强,有的弱,有的文静,有的爱捣乱。
12-16岁的小朋友处在青春发育前期,独立意识开始萌芽,在这个阶段他们情感体验的强度、丰富程度,逻辑思维和情感表述能力都会跃升一个台阶。
基于事实1和2,择校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无视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想要杜绝或者完全忽视择校,无异于掩耳盗铃。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择校?择校是个复杂问题,复杂问题必须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如果答案比问题还复杂就算不上好答案。
择校标准按照重要性递减从1~3,
1. 选择通过正常努力能达到至少平均水平的学校。
* 如果选择一个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勉强或者无法达到平均水平的学校,那你的小孩将在成长的初期就处在奋力追赶别人的情境下,他将在青春初期就体会到极为强烈的挫折和压抑,这不利于自信心和正面情绪的培养。
* 小朋友无法长期停留在奋力追赶别人的状态,在初中阶段艰苦卓越的学习,如果缺乏合理的学习指引,大概率会在后期导致自主学习欲望和能力急剧降低。这是很多在初高中努力的学生到了大学就不再学习了的部分原因,而大学才是学习最有突破性的阶段。老子云,暴风骤雨不朝夕,同此理。
* 相对次要但并非不重要的因素,小孩长期处在成绩下游,会直接影响家长的态度和情绪,在家庭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剥夺小朋友体验关爱、家庭和睦这些正面的情绪。
2. 在条件1的前提下,选择离家近的学校。
* 初中的小朋友开始独立,和父母相处意愿大大降低。家庭离学校近有利于交朋友,而距离则是这类友情的杀手锏。
* 结交异性朋友为佳。男生和女生成熟早晚各异,通常来讲,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成熟更晚,情感丰富程度也不如女生,在逻辑分析能力上的进步比女生更显著。异性交往能有利于让双方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接受更多元化的视角,有利于培养同理心。
* 如果双方的父母还能交游在一起,那对于小孩的成长则提供了异常强大的正面情绪圈。
3. 在条件1和2的前提下,接下来要选择公立学习,而非民办学校。
* 在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民办学校比公办学校更注重考试成绩,这是他们能否取得更多招生的关键卖点,也是获得更高营业额和利润的前提。
* 由于民办学校更注重成绩,那它管理更严,对学生更不尊重,更注重听话而不是讲道理。更强调个人成绩而非团队合作,整体而言是一个对学生过于严酷而不友好的环境。
* 最后还有一点,面对不听话不乖的学生,民办学校倾向于采取停课、开除等措施(至少本人体验过),而公立学校由于《义务教育法》的限制,在这方面要严格很多,没有那么随意,这对家长也更友好。
Glenn 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