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讲述的是两位阿富汗女性,战乱期间的人生经历。在这里,痛苦是伴随她们命运不变的主旋律,从生到死,从幼至长。
玛丽亚姆,一位富豪的女儿。从小就背负着哈拉米(私生女)的恶名,与母亲一起,生活在郊远的山林中。她的父亲是赫拉特市的巨贾,却迫于舆论的压力,无法给她和她的母亲应有的名分。她无法忍受父爱的缺失,却忘记了来母亲以死相携的忠告。她离开了山林,去千里之外,寻找来自她父亲的关怀。然而,现实给她一记沉重的耳光,她的母亲在她走后,履行了诺言,选择自杀;她的父亲仍旧抵不过舆论的压力,送走了玛丽亚姆。他强迫她嫁到了远离赫拉特的喀布尔,嫁给了一个比他大40来岁,脾气粗暴的老男人--拉希德。
她所承受的苦,叫孤独。
莱拉,一位学者的女儿。家中的两位哥哥,参与对苏的圣战,长久未归。母亲心系游子,心情时好时坏,一家人从莱拉记事后,就陷入了一种极度压抑的氛围当中。当战火烧到家门口,一家人决定搬离自己的城市时,莱拉的父母却因为一颗流弹,最终没有走成。莱拉也受了重伤,幸运而又不幸地被那位老男人,铁匠拉希德挖出,并带回家治好。为了保全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莱拉选择委曲求全,在拉希德的淫威下,与玛丽亚姆一样,做了他的妻子。
她所承受的苦,叫无常。
两位女主人公,玛丽亚姆、莱拉,从他们在拉希德家中第一次见面后,两位素昧平生的女人,命运就被紧紧地捏到了一起。他们同样受尽了拉希德的折磨、轻蔑、嘲弄;他们同样隐忍、坚强、接受;她们甚至一起试图逃离这个魔鬼的掌心,逃离这座阴郁的房子,摆脱这个纷乱的城市,但在这样一个塔利班控制的,女子被严重歧视的国度中,他们的计划失败,并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最后,当莱拉孩子的父亲再次出现时,拉希德对女人的控制欲望已经无法自抑,他想要掐死那个与他共住了7年的妻子莱拉,因为他预感到,他不可能留住她。在这个生死关头,玛丽亚姆作出了一个选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积郁了27年的痛苦在那一刻爆发出来,她从厨房拿来了斧子,劈向了拉希德。
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政府,并没有给玛丽亚姆这样的女人太多解释的机会,即使知道她的丈夫在家中的暴力行为,即使知道她的杀人实际是为了救人,玛丽亚姆最终也没有得到任何减轻刑罚的机会,枪决是她顺从的最后一个命令。而莱拉,得益于玛丽亚姆的牺牲,与丈夫一起,逃离阿富汗,来到了穆里,这个相对远离战火的地方,他们过上了一段幸福安宁的生活。
然后,故事并没有就此打住,玛丽亚姆为了成全莱拉的人生,为了她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自己,她让我们首先看到了一束阳光,一种人性的魅力。莱拉在喀布尔受尽折磨,但并没有因此消磨了她的善良的本性及利他的意愿,当阿富汗的战局发生变化,莱拉第一时刻回到阿富汗,她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后半生献给教育,献给战乱中的孤儿。她承担起来重建喀布尔的未来,传承她父亲仁爱精神的使命,她成了另外一种阳光。
就好像人生下来就必须要死一样,命运并不会一直仁慈地对待我们,他会用种种方法,考验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承受种种痛苦。但这些苦难能否击倒我们,并不取决于苦难本身,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可以选择碌碌无为,整日虚度年华;可以选择像拉希德一般将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同时,我们依旧可以选择遵从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利他的事,去散发人性的光芒。
“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城市,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是我们希望去追寻的一种力量,荆棘中透出来的坚强。就像一个只有5毛钱资产的乞丐,捐出2毛钱给失学儿童,和一个上亿资产的富豪,捐出5万元给残障人士。乞丐,他受到的尊重,要远远超过那个亿万富豪。一个人拥有很多,给出去一小部分,这个叫施舍;一个人什么都没有,还能做着持续利他,这才叫做行善。
脱离了环境给自己的束缚,忘却了命运给自己的痛苦,勇敢地坚持那些对的事情,这才是人性所应散发的光芒,这才是那高墙后面的一千个灿烂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