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黄精甫导演、编剧,阮经天领衔主演的犯罪动作电影《周处除三害》像一匹黑马一样闯入影坛,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3月12日0时0分,电影《周处除三害》票房突破4亿。在豆瓣上也一度8.4高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火了。
片中,阮经天饰演的通缉犯陈桂林以为自己肺癌晚期,生命将尽,去自首时却发现在斑驳泛黄的通缉榜上,他只排名第三,不想默默无闻死去的他决心除掉通缉榜上的榜一、榜二,轰轰烈烈大干一场,借此扬名。
表面上看这是一部犯罪动作片,暴力、血腥、性张力融合其中,而在这暴力美学之下隐藏的内核是尖锐的现实主义批判与深层次的人文思考。
除害,实则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
电影《周处除三害》带动了一个典故的传播。周处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中“周处除三害”的典故。
周处因为父亲早逝,无人管教,导致他成了一个横行乡里,招人嫌的恶霸。后来,周处只身斩杀猛虎、孽蛟二害。回乡时,看到乡民以为他被二害杀死,弹冠相庆。他这才发现自己就是第三害。他幡然醒悟,改邪归正,后来成为一名武将,至此三害皆除。
周处洗心革命、重新做人完成了自我价值的重塑。而陈桂林则是采用以暴制暴、以杀证道的方式实现了自我价值以及自我救赎。
陈桂林是一个非常痴迷于“名”的人,影片一开始他和一个黑道小弟聊天时,小弟叫他“桂林仔”,他说:“我叫陈桂林,我有名有姓。”
在影片近结尾处,他被警察陈灰扣上手铐,记者们问:“你后悔吗?”他兴奋地举着手,大喊:“我叫陈桂林!陈!桂!林!”
他的内心不断追求扬名立万,被世人记住。这是他的价值体系:被人记住,才是有价值的。
他说:“我不怕死,我怕死了都没人认得。”
为什么陈桂林如此痴迷于名,这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小时候他出身卑微,由奶奶抚养长大,被人看轻。他对“无名”有一种恐惧和逃离感。他对“名”的执着与痴迷,实则是他渴望想要证实自己的价值。
贪于利,痴于名,这本就是大多数人的执着。
他的自我救赎不是来自“周处除三害”的起心动念,而是在“除三害”的过程中,从解救被虐少女程小美,识破灵修“尊者”骗局、大开杀戒……这个过程中,陈桂林心灵的灰霾一点点被清扫。其实,从在灵修院接受“尊者”鞭打时的痛哭流涕,就可以看出他的悔过和自我救赎的内在渴求。很可惜的是,灵修院只是一个骗局。
最后,陈桂林主动投案自首,平静地接受了张医生的谎言,原来张医生说他肺癌是骗他的。他没有埋怨,没有愤怒,而是笑着说:“幸好我上当了。”
这一刻他才开始真的自我净化,实现了自我救赎。他不再只是单纯的想证明自己,而是看到了“除三害”的意义,也看到自己从秩序破坏者变成维护者的满足。
在监狱中,他接受小美的修面理发,这一次他把胡渣刮得干干净净,刮掉了贯穿整部影片的络腮胡,就像刮掉了心里的“恶”,这一刻他找到了自己,一个“干净”的自己。
这一场“周处除三害”的效仿,成就了陈桂林的自我救赎。
讽刺,暴戾下的正义、和平下的恶
影片中最让人印象难忘的当属陈桂林在灵修院发现“尊者”是一场骗局后,拿着枪对着一众信徒挨个爆头的场面,充斥着暴力美学。
这个镜头特别讽刺,它凝聚了善与恶、暴力与和平的二元对立。灵修院的“尊者”其实就是通缉榜的榜一林禄和。
以林禄和为中心的灵修院大厅总是纯白色,信徒穿着米白色服装站在一起,场面一片祥和、宁静。而这些美好的背后却是最恶毒的灵魂,为了钱财不惜给小孩下毒,谋财害命,甚至在“尊者”的指引下,被洗脑的信徒跟着怂恿小胖妈妈杀掉陈桂林,他们面目狰狞、齐声大喊:“杀!”
这一句“杀”把灵修院爱与美的伪装彻底撕开了,全是假的,祥和是假,宁静是假,这份爱与善也是假。表面越是“善”,其实可能越是“恶”。
而陈桂林击毙林禄和之后,听到信徒仍旧在唱灵歌,继续对信徒洗脑。陈桂林返回,化身杀人狂魔,将执迷不悟的信徒一一击毙。他是极大恶者,可是他手刃的是下毒、骗人钱财的“恶”。他不忍灵修院再害无辜的人,他的恶中带善。
影片有强烈的“肮脏”和“干净”的反复类比,极具讽刺意味。
陈桂林作为一个金牌杀手、通缉犯,他杀人无数,恶贯满盈。可是在灵修院,他看到吐黑水的小胖,紧张地立马抱去医院;他识破灵修院骗局后,用枪杀阻止修灵院继续骗人,洗脑害人。
这里影片采用一种现实主义手法,反讽了现实中善与恶的关系,看似善良、美好的人可能恶到至极;看似残忍、暴戾的人内心也隐藏着善的微光。
内核,犯罪警匪片下的人文哲思
电影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哲学思考。单从影片名《周处除三害》对周处人物的引经据典就可以看出导演、编剧的文学哲思。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大量对佛学概念的借鉴。
片中陈桂林去寻找林禄和时,发现林禄和母亲的一封信,信上内容是:
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头已百年身,
舍弃贪、嗔、痴,
来生再做新的人。
后来在灵修院的书上也看到一样的文字。
“舍弃贪、嗔、痴”其实就是整部影片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观。而在佛教中,通常用鸽子、蛇、猪来代表贪欲、憎恨、愚痴,因此这部影片的英文片名又叫“The Pig(猪), The Snake(蛇)and The Pigeon(鸽)”。
猪、蛇和鸽子源自佛教概念。他们象征贪、嗔、痴三毒,分别代表影片中的三个通缉犯。
贪,贪婪,通缉犯榜一林禄和,为了钱财不惜下毒、杀人,作恶累累。他的背上是一只鸽子的纹身,像鸽子又像鹰,同他这个人物一样,表面像鸽子一样温和,内里像鹰一样充满野心和欲望。
嗔,暴戾,通缉犯榜二香港仔,动不动就暴力,对老鼠明、小弟,只要不如意,直接暴力解决。他的手上有一条蛇的纹身,弯弯曲曲,像随时处于攻击状态,有毒。
痴,愚痴,主人公陈桂林,对名声痴迷执着,他的价值体系不允许他无名;对人生价值感到愚和迷茫,找不到方向。他奶奶留给他的手表上有一只猪的图案,暗示了他就是“痴”的角色,最终他把手表留给小美,也暗喻着生命的最终,他放下了这份“痴”。
贪嗔痴是世人执念,能参悟的人寥寥无几。陈灰,影片中追捕陈桂林的刑警的名字,谐音“成灰”。世人追求功名、财富,到最终发现一切都是虚幻,都将成灰,这也是佛法中所讲的“一切成空”,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
影片用宗教诫命来推进犯罪片剧情,这种拍摄手法是常见的,比较为人熟知的就有大卫·芬奇的《七宗罪》,都讲到了人性的罪恶。
唯有舍弃贪、嗔、痴,放下欲望、贪婪、执着,参透执念,方能获得自我救赎。
写在最后
在春节后的冷寂期,这部电影能杀出重围,是很难得的。
有人说是因为电影的尺度吸引了观众,因为在内地电影中鲜少有充斥着暴力和性张力的电影。
但,笔者认为,暴力和性张力的大尺度只是电影的表达工具,它用最温婉的《新造的人》歌曲来反射最恶的坏,再用陈桂林最直接、最血腥的爆头枪杀来实现对“恶”的破坏和重建。这份暴力美学下藏着放下贪、嗔、痴,自我救赎的现实思考和人文哲思。
如果只是看到电影的暴力和性,只看到这个表面的显像,那就没法察觉到电影最深、最内里面的内核。它用反讽的手法表达出善与恶的复杂,传达出人对正义的本能向往,以及对自我救赎的高维召唤。
《周处除三害》无论内容上还是拍摄手法上都有可取之处,不愧是春节影院的黑马。
作者:卡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