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椅子上58个钟头做一个4分钟的电视片头;我曾经42天没有打开门,关在屋子里面做一件事;我曾经花了4年时间,到日本画了40本诸子百家跟四格漫画;我曾经花十年零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每天工作16-18小时,从没生过病]——蔡志忠
在聊聊以前讲过的一次故事,隔了一段时间再看,又汲取到不少有用的东西,就继续唠嗑唠嗑,到现在,每天锻炼已经快持续三年了,身体的素质还没达到预期,看到上面这段文字,还是非常震撼的,随便一件事儿真做到就非常难了,连续的做到就更堪称奇迹,那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自己亲自实践的到的是静坐读写长达3-4小时(之后再测试一下),体力和脑力都感觉到不支,接着就继续训练自己体能和脑力了
我们一起从蔡先生小时候的故事开始窥探一下他的人生吧,出生时便成了天主教教徒,一岁时,便开始听牧师讲创世纪到耶稣复活的故事,三岁半就会背《天主经》等多种经文
这一段经历有一些共鸣,我在上学前,村子里有一位亲戚是传教士,每个夜晚,他便拿着一本有些泛黄的《圣经》在火炉边讲故事,慢慢的,家里面人越来越多了,我通常听着听着故事就进入梦乡
但资质平庸,只记住了来往的人和一点故事梗概
蔡先生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蜕变”,他记得的故事,耶稣可以治好麻风病人,摩西可以分开红海…
但是呢,自己什么也不会。这就是三岁多稚童的思考,从这样的思维方式能窥探其理解世界和人的方式
而我记得自己那时候,偶尔还在母亲怀里听故事呢
蔡先生提到了自己的一个观察,在故事里大能都非常了不起,在现实中,同龄人也同样牛逼
[乡下没有三岁半的小孩不知道他将来要做什么。农夫的小孩已经可以在田里帮忙,铁匠的小孩已经在帮忙拉风,拉车的小孩已经在帮爸爸喂牛,三岁半的小姐姐已经背了一个一岁半的小妹妹]
正在写这段文字的我,小时候有很多事儿做,所以就没有闲暇和“慧根”思考
关于用的思考,以前曾和人讲过,只要我们在世间还有用,就会充满活力和劲头!
我自己思考用处和价值,是毕业一段时间后,远远不如蔡先生四岁左右就思考了
附:这里说说以前的一个想法,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大部分人经历的是先开发双手,所以很小就会帮衬家里,做很多事儿(我自己小时候的记忆多是这类,很少思考),少数人譬如蔡先生,因无需做任何事儿,然后有机会开发大脑,进行思考,后来一辈子都依赖大脑做事
蔡先生认为自己什么也不会,唯一能做的事儿是,在父亲的书桌下面思考这些问题
契机发生在大概四岁的时候,父亲(那时算有文化的人)给了蔡先生一块黑板,教他写字,四岁半学会看书写字,然后开启了人生路
[慢慢的立志一辈子要走画画这条路,可是当时并没有这条路,很爱画,也很会画,只要不饿死我就要画上一辈子]
五岁左右学会了搭车去外地看别人画画,那时画电影招牌的人是偶像
九岁时,流行漫画,于是立志做漫画家。[和其他漫画家不一样,我知道漫画最主要的是内容,内容才是王道]
这里依然非常震撼,一下子就抓住一件事儿的核心
[蔡先生大部分只花1%的时间去画,其他99%都是在编故事]
这里还提到了小时候的经历,特别爱讲故事给妈妈听,我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期,在饭桌上滔滔不绝的讲故事给父亲还有兄弟姐妹们听,一段时间后没讲了~
还提到了家里面没有问句,譬如九岁时去另一个城市看电影,不用问可不可以,直接去,保证天黑前回来就行,从来没被父母打过和骂过,小时候在外面玩,叫吃饭了,玩到饭点后一两小时回家,把桌上竹笼打开吃完饭盖好就可以了(独立和自由的家庭环境)
初二时画四格漫画寄到出版社,然后收到回信,邀请他当漫画家。然后给妈妈讲一声,去台北当漫画家了,妈妈让给父亲讲一声,晚饭时给父亲讲了一声,确认蔡先生找到工作后就说去吧。
蔡先生和家人的关系很奇特,和妈妈最亲,和父亲还有兄弟姐妹四人多年来几乎没讲过话(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间,曾经有一段共同的记忆,学业分散各地后几乎没怎么联系,到今天才再次联结了起来)
离开时,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分离,蔡先生知道自己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这辈子大概不会回故乡了,很快开始画漫画,终于成为职业的漫画家了
从十五岁画到二十岁,这段时间在画画专业上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水平,四岁半左右决定画画,到今天七十四岁从来没变过
他的人生,就如其提到的,就是完整的一,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人生。
这里蔡先生讲了一点自己的经验:努力是没有用的。
这是他很早明白的道理,小学时,脑子里面有很多问题,很多老师都解答不了,之后老师要么去查询,要么就欠着,老师欠了蔡先生23个问题,到后来有时候会躲着他了
[那时候我就知道,不能跟老师学,老师什么都不会。所以我从来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找答案,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学。]
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和蜕变,君子自强不息,自助者天助。
不要轻易模仿,因为我们不如蔡先生般的智慧,但是呢,我们要让自己独立和自强!
我也是最近才开始慢慢学习完全靠自己
蔡先生还提到,人生就如走阶梯,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克服难点,你跳上去就不会下来。
就如骑自行车,学会了平衡,之后一辈子都会踩车了。
我们的经历,大多时候都是在试图逃避和绕开,就如学英语,我没想如何去记基础词汇量,学如何用英语读写,而是专研考试技巧,出题思路等,那么永远在词汇和读写说上跌倒,最后放弃(我不是这块料,我努力过,无怨无悔…)
在这里,还有一个点:改变观念是极其难的。蔡先生自己听说榴莲,买了,打开看到形状像婴儿大便,气味也像,最后丢了,一次去马来西亚,看到有人蹲在地上吃,然后买了吃,实践后观念才发生改变,为什么不多买几个来吃,后来就常吃了,同样的东西,最后完全接受,只因为观念改变了
自己的例子:以前开朗大方,后来经历抑郁,变的消极悲观,这个烙印太深刻,以为这辈子大概就悲观主义了,后来我试着看人看优点,看事儿先看积极的地方,现在能做到乐观悲观自如切换了
也不是说不用努力:人生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找寻你最拿手、最喜欢的事物,把它做到极致,无论做什么,没有不成功的。
万物皆有灵和人人如龙就如此了,蔡先生的饮食:[四十五年不吃早餐,现在大概一天都只吃一餐,而且我的一餐是很少的,例如一碗清粥,米粒很少,平常还会配一块豆腐乳。如果今天豪华一点,就配两块豆腐乳,一块放到碗里面,一块在上面。]
[今天一天的花费都很少超过三十块人民币,其中要花十块去买一包香烟,这个不是故意展开的。我拿着破包包,穿着破鞋,还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我很多衣服都是破了还在穿着——当一个人找到了自己的最爱,其他都不在乎。]
对我们个体来说,早一些找到自己擅长的事儿,并做到极致就可以了
最后再聊聊刚发生的一个状态变化,日常写一篇文一千五左右)今天决定写两篇(四千多字),差不多用了三小时左右,写到中途,感觉到脑子有些吃力了,后来越写越感觉到状态变好,故事本身的能量和流淌的文字在一点点滋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