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人生中很多问题,其实是人们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当成客观事实而造成的。了不起的人,往往都是时时审视、不断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
1. 《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多了不起?
很早之前就想看《了不起的盖茨比》,却拖延至今。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一战后的美国,出版时,虽说作者菲茨杰拉德已名气颇高,但却反应平平。直到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将其与其他书籍印制成小本平装书,供美军空余阅读,一时间,无人不谈盖茨比。
后来,《了不起的盖茨比》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完美之书”,可谓经典中的经典。20世纪末,美国评选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100部最优秀小说,她亚军。村上春树将她作为“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看清自己位置的标志”。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这么了不起。
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人看到的是“言情”:穷小子盖茨比爱上富家女黛西,为了爱情,他不择手段、屌丝逆袭、变身富豪归来时,黛西已嫁给纨绔子弟汤姆。盖茨比继续追求,被黛西玩弄,最后遭汤姆嫁祸被害,黛西没来送葬,早已在欧洲旅行的路上;
有人看到的是“金钱”:美国20世纪20年代“爵士时代”上层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告诫人们如果“美国梦”只是物质的,那庸俗的、华而不实的美终将会幻灭;
有人看到的是“道德”,盖茨比的真诚、浪漫、和善,汤姆、黛西之流的虚假、无情、冷漠,也许正因为混杂在这些污浊不堪的人中,更突显了盖茨比的单纯。
在那么多的平装书中,二战美国大兵独爱《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也是因为故事引发了他们对战后生活的提前思考,对自己人生价值选择的反思。
这也是作品最伟大之处。《了不起的盖茨比》确实了不起,而我的思考从这个问题开始:盖茨比,哪里了不起了?
2. 能正视自己、认清心智惯性的人,才谈得上了不起
盖茨比的悲剧,在于他为自己编织了美丽的梦想,并为之奉献一切。可惜,黛西作为他梦想的化身,却徒有美丽的躯壳。他自以为黛西是爱他的,盲目活在幻想中。
可他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切实际了吗?也不是的。
盖茨比费心安排与黛西的第一次重逢,参观豪宅、展示大量名贵衣物……整个安排里充满了迎合,这充分说明,他心底也是对“爱”无底气,求助于金钱,只为与拜金女黛西重温旧梦。尽管他已经清楚地听出“她(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可他仍不愿放弃。
因为那个幻想中,有他的希望、目标和全部的意义。即使错得一塌糊涂,也难以放弃。
尤瓦尔·赫拉利指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能讲故事。然而,故事其实只是工具,却往往被视成了目标和标准。这就本末倒置了。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写道:“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反复地用这个故事来警告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经试验过的行为样式来应付未来”。
盖茨比在金钱上实现逆袭,却无法认清、更摆脱不了他自己心智上的惯性。
换句话说,盖茨比对黛西执着的追求,是完全因为爱吗?这个顽固的夙愿背后,是不是早期贫穷的经历导致的自卑感、以及暴富后亟需证明的优越感在作祟呢?盖茨比不愿放弃自己多年前以黛西为化身、以爱的名义构建的意义,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未能正视自己。
唯有正视自己,认清心智惯性,为自己的人生构筑新的意义,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那才谈得上了不起。而盖茨比,并没有。
3.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
罗胖曾在《奇葩说》里对“成长”有过精彩的阐述,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遇到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爬出来了叫成长。
显然,盖茨比掉进去了。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另一个人物尼克——“我”,则爬出来了。
尼克是整个故事的参与者、讲述者,更是观察和思考者。小说的一开篇,便抛出尼克回忆年少时父亲给他的忠告“不要随意批评别人”,这不是道德高尚,而是理性思考。保留自己原有的主观判断,冷静观察客观世界,才有认知成长的可能。
故事结束时,原本到纽约学习从事证券交易的尼克,选择了远离喧嚣的东部城市,又回到了西部老家。看似绕回了原点,但其实是尼克在不断修订自己的人生地图,他成长了。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在开始绘制自己的人生地图,家庭、环境、教育和经历等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这个过程难的不是需要从头开始,而是要不断修订,使其内容更加准确详实。
然而这个修订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于是很多人倾向于逃避,固步自封,也就停止了成长。拿着一张含糊不清、甚至错漏百出的地图,就当成了人生指南,怎能不出问题呢?
很多时候,问题其实是我们把自己的主观看法当成客观事实而造成的。别抱怨,先自省。
4.小结
所以,我想说,了不起的,不是盖茨比,是尼克,是书中的“我”,是作者菲茨杰拉德,更是这部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
写作,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修订最好的方式。能否写出伟大的作品,得看个人能力和天赋,还得加点灵性和机遇的东西。但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看到了更广阔的视野,遇见了更好的自己。难道这不是件了不起的事吗?
当然,知行合一,那就更了不起了!
【后记】:在李继宏老师的翻译版本的导读中有写道:“在确定书名的时候,菲茨杰拉德曾经犹豫不决。1925年3月19日,菲茨杰拉德再次提出新的书名:《星条旗下》,但这时已付印,来不及更改。”对此,菲茨杰拉德认为这个书名“还可以吧,不算坏,也谈不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