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遇到过这种情况,自己感冒了,在诊所或医院里,医生问一下情况,然后拿过体温计,放腋下量体温,然后看一下体温就开始开药了。
一连几天甚至一个多星期也不见好。有时甚至病还加重了。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小心了,很可能是医生误诊了。错把你的寒症当成了热症,或者把热症当成了寒症。
因此,我们自己也很有必要切实了解一下什么是热症,什么是寒症?
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学大家王孟英,一生致力于对瘟病理论的实践和宣传,为温病理论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他收治了很多被别的医生治坏了的病人,尤其是热症被当做寒症而治坏了的病人。他有记录的医案就有191例。
这是由于当时的很多医生基本不懂的温病,甚至都没听说过。中医的外感理论,在清代以前都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之上的。《伤寒杂病论》大家都知道,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有感于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百姓,患伤寒死了很多,于是看了很多古籍,结合自己的行医经验写成的一本书。
《伤寒论》的实质就是张仲景用寒邪作例子,论述了人体的各个层次的防御系统对于外邪所造成的反应。
中医认为外邪有六种:风、寒、暑、湿、燥、火(热),这是大气正常的气候变化。如果六气出现了异常,就叫“六淫”或”外感六淫”,导致我们生病。
其实,除寒邪以外,其他几种邪气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都论述了。因为王孟英用的很多寒凉的以及其他各类的方子都是人家《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说明人家张仲景都写到了。只是张仲景没有把其他邪气再单独拿出来从头论述一遍。
可是后世的大部分医家一听说得了外感病,就认为是寒凉的病,于是就用黄麻汤、桂枝汤等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就犯了错误了。所以导致大量被误诊的病人,很多人因此而丧命。
但事情总会有转机,后世的一些医家就开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发现一些病一上来就发热,比如咽喉肿痛,痰黄,肠痛,大便干燥等这些症状。根本不是什么寒症啊。
明朝有一个医学家名叫吴又可,他就发现当时在他身边发生的瘟疫,他发现这些患者都是热症,患者的舌头都焦黑如碳。很多医生用治疗寒邪的方法,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以后。患者就都死啦。
他感觉不对,这是温热的病,不是寒症,于是他仔细研究温热病的发病特点,写成了一本书《瘟疫论》。他把瘟疫理论从伤寒理论里面给独立了出来。
后来到了清代,有一个著名的医家叫叶天士,又把温病学理论从瘟疫理论中独立了出来,温病学理论在他的手里最终成型。
叶天士是苏州人,十几岁时父亲去世,他就跟父亲的门人学医术,并且很快超过了他。他先后拜师17人,兼收并蓄,学习各家学派的学说,终成一代大家。在当时,无论大江南北,一提到要学医,那一定要找叶天士,名气太大了。
叶天士非常忙,没有时间写书,有一次他和门人坐船去出诊。在这个间隙,他口述了一篇文章,由门人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有名的《温热病》,在这篇文章里面他把温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如何治疗,论述的非常详尽,从这篇文章开始,温病理论正式形成。
而王孟英就非常崇拜叶天士,从叶天士那里学习了很多东西。
在王孟英的医案里,我们可以看到,绝大多数医案都是别的医生误治的、治坏了的病人。而王孟英又接过手来把病人治好了。而这些被误诊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温病患者,而其他医生又错误的使用了辛温发散、温补等方法给治坏了的。
在经过无数次这种遭遇之后,王孟英痛定思痛。心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推广温病的理论。于是他潜心写了一本著作,叫做《温热经纬》。这是温病学里面里程碑式的著作。他拿着这本书到处推广温病理论。对温病理论的推广、传播和普及做出了很大贡献。
即便如此,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医生傻傻分不清“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症状,致使误诊事件一再发生,甚至出现死亡事件,不能不说,这对于我们患者来说,可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