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上午,河南理工大学的一名大四女生在学校宿舍上吊自杀。她早在一年前因在宿舍使用电热水器烧水引发火灾而受到学校的处罚: 她将不被允许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入党或颁发学历证书。一年半过去了,她留下遗言“受不了周围嘲笑的眼光”后自杀。而在失火事件发生之前,她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成功竞选了学生会副主席,考取了英语六级证书和教师资格证......
看到这则新闻,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不仅是因为事情发生在我老家河南焦作,更是升级为妈妈后,承受能力突降,尤其事关孩子。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小学生因无法承受言论或学习压力而选择轻生,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早就数见不鲜。我无力声讨当前的教育系统,社会价值观以及学校的极品做法,这样的声讨和奔走已经太多太多了。
像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怀着“未来一定会更好”的坚定信念。可看着身旁四岁儿子的熟睡小脸,我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作为父母陪同孩子长大的路上我该坚定地恪守哪些原则,我得无比坚定地拥抱哪些信念,我得更加无比坚定得做到哪件事,才能给予我的孩子面对这美好而残酷的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我重新翻出斯坦福大学校长助理Julie Lythcott-Haims的TED演讲《正确的教育方式是避免过度呵护》(How to Get Better at the Things You Care About),再次提醒自己:我该怎么办!
清单式的童年生活,就是我们确保他们安全、健康、 吃好、喝好;
然后期望他们进入好学校, 并且是好学校的好班级;
在好学校好班级中还要取得好成绩, 并且不只是成绩,还要拿高分;
不只要好成绩和高分, 还要获得荣誉和奖项, 要参加运动、活动、还要有领导力;
我们告诉孩子,不要只是参加社团, 还要创建社团, 因为大学喜欢这样的学生; 还要参加社区服务, 我的意思是, 要让大学看到你会关心他人。
Julie Lythcott-Haims
溺爱的危害就不用赘述了,卢梭早就明白告诉我们了。
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那么你就对他百依百顺.
作为一个忍不住想控制孩子的妈,我得重点谈谈控制。
“孩子自己不可能成功, 除非父母可以随时保护和纠正”,这样就导致了我们会忍不住去关注孩子的每件小事,掌控他成长的每个细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保驾护航,确保他可以一路进入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直至拥有“完美人生。
可遗憾地是“直升机父母”并不能保证孩子能拥有一路坦途的完美人生。事无巨细地参与和管理孩子的生活,并把自己认为好的期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百害而无一利。这会激化父母和不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矛盾,强行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不利于他们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以致于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孩子。在父母日益增长的期望和孩子不能如期达到的客观现实之间,人民内部矛盾会上升到阶级矛盾,有些长大成人的孩子至今不能坐下和父母心平气和的聊聊天,也许根源于此。
就算孩子顺利进入名校,就万事无忧了吗?错!看到过很多份调查报告,不少名校的孩子找不到人生的意义,迷茫成了人生的代名词,随大流成了生活方式,焦虑和抑郁成了生活的底色,他们认为自己就在别人给设好的人生轨迹走下去,“这样的人生算是自己的吗”,“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为了谁”,以至于碰到一些挫折,就感觉遭受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从而走上极端。
其实这是孩子被剥夺了建立自我能效的机会。所谓自我能效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这是人心智成熟的重要评判标准,这是孩子内心化解压力,自我评判的重要力量来源。
那么,问题来了,勾选完全部清单,踏上工作岗位,就一路坦途了吗?错!工作做什么,需要清单;工作怎么开展,需要清单;工作要达到什么标准,需要清单,但这个清单并不存在。缺乏动力和主动意识,不能挽起袖子开干,不能望向四周,并心想,我怎样才能帮上同事的忙,缺乏预见如何达到老板下一步要求的能力,这将导致他们遭遇一个又一个事业瓶颈。
生而为人,就是要亲自走过自己的人生,酣畅地笑,淋漓地哭,刻骨地痛,倾心地爱!
话说回来,谁不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谁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可又有谁不想让孩子成功呢?好像成功与玩乐是天生的反义词,所以我们才会提前列好清单,似乎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概率。可问题又来了,成功是什么?
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把成绩、 分数、荣誉和奖励 看做他们童年的奋斗目标, 当我们代孩子去追求进入理想中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 这种对于成功的定义太过狭隘。
Julie Lythcott-Haims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对成功的定义,或者说,这是社会要求我们对成功的定义。 在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下,考上名校,进入名企,是打破阶层改变命运的最有效途径。但是,这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成功的唯一定义。
随着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随着全球因为网络而链接在一起,随着线上线下生活的无缝衔接,随着这么多普通人竟然通过做自媒体走上财富自由,这个世界发展太快,我们普通人抓不住机会,甚至我们都不能发现风口,所以,我想说的是,对于将来要生活在以指数级速度发展的社会中的孩子们,我们还能仅仅引导他把目光盯在名校名企吗?
我们应该更少关注具体哪些名牌大学他们应该申请或进入, 而更多关注他们的习惯、心态、技能、身心健康; 有了这些, 他们才能在哪儿都成功。 我要说的是,孩子需要我们少一点痴迷于成绩和分数, 而将重点放在打造 一个能帮助他们为 成功奠基的童年上, 比如,爱, 比如,做家务。
Julie Lythcott-Haims
是的,孩子具有的品质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成功。
孩子每次失败后,又重燃希望,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成功;
孩子持续不断地或练球、或画画、或练琴、或写作,或编程,这种坚持也是成功;
孩子每次做错事后,勇于承认和承担,这是成功;
孩子每次突破自己的边界,踏出舒适区,这也是成功;
孩子遭遇不公,被误会,委屈后的容忍和解决,这是成功;
孩子每次和平地解决冲突,结交新朋友,这更是成功;
孩子能心平气和,放下戒备地和父母坐下,聆听经验,分享经历和感悟,这同样是成功;
......
你能说孩子出自自身的渴望,自主地选择大学,选择专业,选择工作,有一番作为不是成功吗?
我们更不能说孩子倾注自己满腔的热情,从事着他真心热爱,而不是我们期待的工作,不是一种成功? 事实上,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或者说将兴趣和工作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一种奢望。
所以其实成功很简单,孩子朝着健康良性的方向成长的每个点滴都是成功。一个坚韧,坚持,勇敢,乐观,包容,独立的孩子,离我们“狭隘”地成功还会远吗?
史上历时最长的人类研究被称作哈佛格兰特研究,这项研究其中一个重要发现是:人生的幸福,来自于爱。
人生的幸福, 来自于爱, 不是对工作的爱, 是对人的爱: 我们的配偶,我们的伙伴, 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家庭。 所以我们要教孩子如何去爱, 要爱别人,他们要先学会爱自己, 想要他们爱自己, 我们就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
缺爱的孩子,会不敢冲闯,因为他们知道身后没人;小的时候,没人为他们的莽撞买单,长大后,没人支持他们的坚持。对此我深有体会。但我其实不缺爱,缺的是可以被感知到的爱。
小时候,父母不管和我谈什么,最后总会落脚到学习上;小时候,和同学闹矛盾,被批评的那个一定是我;小时候,考试没考好,不管因为什么,得来的总是一顿数落;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
我不能说父母不对,更不能指责他们,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是那样的。如果不这样教育孩子,似乎是父母的失职。可现在,我做了妈妈,想到孩子以后会面对我们无法想象的“科幻式”的未来社会,唯有爱才能给予他力量,而我能给予的,也唯有爱。
我想让孩子知道,他本身对我最重要,而不是他的成绩或他将来对我的回报。
当然,我也不是不求回报的。我期待他接受了我的爱,等我老了,他能腾出时间,陪我坐坐,说说他的烦恼,他的进展,聊聊他的计划,或者回忆下他小时候的恶作剧,抱怨下我的不足,而这全都出自他对我的爱。就像我爱他一样,他也学会了爱我,爱他的家人和朋友。
我的工作是提供成长的环境, 通过家务和爱,让他们变得强大, 爱他们,他们才会爱别人,接受爱。 上大学、选专业、找工作, 都由他们自己。 我的工作不是把他们变成我想要的样子, 而是支持他们做辉煌的自己。
孩子不是盆栽,他们是野花,而且是不知品种的野花。
开头的那个女孩子,如果她能知道一纸文凭其实没那么重要,如果她能知道她要开启成功人生有无数种方法,如果她能坐下和父母、朋友甚至老师谈谈自己的困境和无助,寻求更多帮助,如果学校和老师能给予更多的宽容,如果她能深刻地感知父母的爱和对于这种爱的割舍,是父母的灭顶之灾,如果她能再坚持忍耐一年,踏足社会后,她就会发现社会的险恶才刚刚开始,之前那些都不是事儿.......
可哪有那么多如果,唯一的如果,就是如果我们做了父母,自己要明白,财富、技能、资源、关系,都是活出他精彩人生的工具,不能错把工具当目的,以为提供了工具,便是尽责...只有当他以“是我”的自主感去赢去拼去 活,才是精彩人生的唯一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