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上映的电影《小偷家族》中,有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小女孩玲玲身上有许多伤痕,偶然的机会被信代一家收留之后,发生过这样一段对话:
奶奶:是有谁打你了吗?
玲玲:(摇摇头)我自己摔的。
信代:你爱妈妈吗?
玲玲:妈妈给我买裙子。
然而事实却是:每次妈妈被丈夫家暴之后,在一边的玲玲会被强迫说“对不起”。然后妈妈会说:我给你买裙子,你过来。过来之后的玲玲就免不了被一顿暴揍。“身体虐待”成为玲玲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的观点,玲玲的父母可以被称作“有毒的父母”,而玲玲则是“中毒的孩子”。事实上,除了身体虐待之外,还有酗酒、过度操控、言语虐待、性虐待等有毒的父母类型,他们对孩子的身体、心理、情感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苏珊·福沃德和克雷格·巴克合著的《原生家庭》(有的版本直译为《有毒的父母》)一书,结合大量心理咨询案例,系统介绍了7种有毒的家庭行为,并给出如何打破旧有家庭模式,拥抱你的内在小孩的建议。
苏珊·福沃德被公认为全美最好的亲密关系与家庭问题治疗师之一,目前已出版9本心理学著作,其中《原生家庭》和《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苏珊·福沃德同时也是一名演说家和主持人,在ABC主持访谈节目长达6年。她的部分访谈节目片段可以在这个网站上看到,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点击查看。http://www.susanforward.com/mediaclips.htm
多重的身份和职业经历,在《原生家庭》中反映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咨询案例,平易近人的文字风格,轻松好读且极具实用性,帮助许多人找到了解决原生家庭问题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从有毒原生家庭的特点、迟到的自我觉醒、摆脱旧有行为模式的方法三个维度来分析。
一、有毒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模样?
父母在我们心里种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种子,它们会随我们一同成长。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种下的是爱、尊重和独立,而在另一些家庭里,则是恐惧、责任或负罪感。
“原生家庭”本身是个中性词,书中主要介绍的是那些有毒的原生家庭。
在《原生家庭》中,苏珊·福沃德介绍了7种不同的有毒家庭行为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
虐待型:身体虐待、言语虐待、性虐待
缺位型:父母不称职、酗酒型
过度型:操控型、“永远正确”型
其中,身体虐待、性虐待是非常直观的,对于子女的身体造成了直接的伤害。言语虐待、操控型、“永远正确”型等行为模式,有时是很隐蔽的,父母会采用一些巧妙的手段,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比较常见的语言包括“我都是为你好”、“我为自己的子女做这些,有错吗?”等等。
这些有毒原生家庭的主要特征有:
经常出现角色错位的现象。书中提到一个案例:34岁的莱斯在小时候,由于母亲患有抑郁症,父亲工作忙碌,不得不承担起照顾弟弟和母亲的责任。父母的不称职,让孩子被迫成为“小大人”,母亲则变成了被照顾的“孩子”。但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经常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但责任感又迫使他不得不继续做下去,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挫败感。
“过度控制”的背后是对于失控的恐惧。根据苏珊·福沃德的观点,“控制”本身是中性的,在孩童时期,需要来自父母的教导和纠偏,但成年之后,如果父母学不会放手,就会演变成操控。前段时间引发全网热议的朱雨辰母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看到儿子可以做一桌子的菜,母亲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儿子是不是不需要我了。对于失控的担忧,使她马上背着螃蟹和锅挤进儿子的生活空间。这种用关心伪装起来的控制,彻底绑架了儿子的生活和心理。
平等与尊重,孩子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我们会听到有父母调侃孩子是“小胖”、“笨蛋”之类,他们会说:只是个玩笑而已嘛,何必那么认真。但小孩子是会认真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尚未建立起玩笑话和真话的鉴别机制。来自最信任的父母的话,会被他们当作对自己的真实评价,“你是”被内化成了“我是”,自我价值感大大降低,甚至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二、自我觉醒为何总是姗姗来迟?
在苏珊·福沃德提供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求助者都是在心理达到承受极限时,比如有的得了抑郁症,有的是婚姻面临危机,或者是因为对子女实施暴力,才不得不向咨询师求助,最后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出在原生家庭这一环。
也就是说,许多人都是在身体、心理和家庭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被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所侵害。
为什么他们没能早些觉醒呢?原因有很多。
否认和合理化机制遮蔽了事情的真相。在玲玲的案例中,妈妈把“买裙子”和身体虐待建立起了联系,玲玲会把这件事合理化为:妈妈是爱我的,她虽然打我,但还给我买裙子呢。在面对外人的询问时,摇头否认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母亲的忠诚,保守秘密至少可以让这个家庭维系表面的完整。
强迫性重复,子女不自觉接纳了旧有的行为模式,并习以为常。苏珊·福沃德的一个咨询者格伦,父亲长期酗酒,也经常对他实行言语和身体暴力。但是成年以后的格伦在择偶时,选择了同样酗酒的丹妮丝做妻子,格伦又陷入了原生家庭一样的困境。苏珊·福沃德认为:
每个人都有重复熟悉的情感模式的需求,不管这些情感是多么痛苦又或者对自己有多么大的伤害。这种熟悉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感和整体的架构,我们知道其中的规则,也知道会出些什么状况。
来自其他家庭成员的压力和阻挠。对于那些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的人来说,觉醒和逃离并不总是能起作用。父母的矢口否认、兄弟姐妹的怨言等,会让他们不得不继续忍受有毒父母的侵害。
三、三味解毒良方:认知+对峙+治疗
面对有毒的原生家庭,有人选择投降,有人选择逃离。可是若不解决心理上的症结,即使离家万里,那些伤还是会隐隐作痛。
一味地指责父母除了发泄愤怒之外,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为自己今后的人生负责。如果你在《原生家庭》这本书中找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子,不妨听一听来自苏珊·福沃德的建议。
在认知方面,学会划分清楚责任归属。当你开始为自己没有履行一些父母应承担的责任时,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你不该为……负责。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陷入“承担责任--力不从心--责任感沉重--勉为其难--身心俱疲”的恶性循环。
对峙是直面内心恐惧的有效方式。但对峙≠争吵,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对峙的方式,比如面对面、书信、电话等,挑选对峙的时间、场合。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组织对峙的内容并进行演练。在对峙过程中,父母经常会启动他们的否认机制,这时非辩护性回应是一个很好的应对方式。对峙的结果并不一定是皆大欢喜,但当你鼓足勇气开始行动时,其实已经成功了一半。
有些创伤需要寻找专业的心理治疗。书中提供的是一些普遍适用的观点,每个人的处境和问题各不相同。如果仅凭自己的学习和探索无法解决问题,寻求专业帮助是很有必要的。
在电影结尾,玲玲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但她明白了真正的爱不是无端的打骂。在妈妈说“我给你买裙子”时,不再顺从地走到她的身边。
《小偷家族》里的信代感慨说:“家人还是能选比较好。”可惜的是,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无法选择的就是父母了,但我们并非完全无能为力。
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教我们辨别出着有毒的家庭行为模式,尝试着一点点挣脱意识的牢笼,拥抱内心那个受伤的孩子,让他感受真正的爱与温暖。一切,都还为时未晚,未来生活的选择权还属于我们。
就像毛姆的小说《面纱》中的凯蒂,当发现成长的一切都是母亲一手造成时,她感觉到:
所有的精神羁绊统统地见鬼去了,留下的只有一个自由奔放的灵魂。有了自由,她也就有了无畏地面对未来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