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下午5点多,儿子打来电话,说学校星期了,自己已经从县城回到镇上,要我去接他。我有些不满,从街上到家不过几百米的距离,还要人接?
不过最终还是去了。到家之后,看着有些瘦瘦的儿子,稍嫌吃力地把沉甸甸的行李卸下之后,我忽然有些悔悟了:他还不到十六周岁呢……
自己是不是有些要求过高了。仔细想来,儿子也很累,小学时,每次考试如果低于九十,往往就是一顿训斥,旁征博引一番,某某和你一样,也是教师子女,看看人家每次都是一百,你咋回事呢?小学作业贼多,每天大概有两个小时在写作业,双休日几乎要用大半天,想看会电视玩会电脑像做了亏心事一样。到了中学,功课多了,再加上有些贪玩,成绩一度严重下滑,这期间更是没少挨骂甚至挨揍。好在儿子性格开朗,这些不愉快的经历并没有给他带不良的影响。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
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子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过上幸福的生活,乃人之常情。但是,作为父母把自己的心愿强加到子女身上,是否考虑到他(她)们的感受呢?我们所认为的幸福,不一定是他(她)们希望得到的。我本平凡,怎能强求他人优秀?
为人师者,亦是如此。一个成绩好的学生,未必是一个优秀的学生。面对莘莘学子,当我们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传经布道时,可否想过学生的感受?
或许,我们觉得学生会对老师的辛苦付出,有所感觉、感动乃至感恩。殊不知,他(她)也许是厌烦、厌恶甚至深恶痛绝,咬牙切齿欲除之而后快!鲍老师之死虽为个别现象,但也是最好的证明。
当今的教学育人环境,对老师来讲如同囚笼。手机、电脑、网络、电视等媒介对学生的影响,早已超越家长和老师的说教。管的松,绝大多数学生自觉性差,学习成绩自然上不去。管的严,矛盾与冲突难以避免。师生之间发生冲突,两种情况一种结果:老师打了学生,老师要面对家长发难,上级处理老师;学生打了老师,上级息事宁人结果不了了之。一个结果,受伤的总是老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己成为一段遥远的传说……
我们要求孩子们比我们优秀,凭什么?
花不同,叶不同,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