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觉得有个词特别美——相敬如宾。大概是因为父母经常吵架的缘故,所以对夫妻间那种毕恭毕敬,恨不得把对方放在头顶上的态度尤为好奇。读到梁启超为夫人李惠仙作的“祭梁夫人文”时也幻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建立这样的家庭,没有争吵,举案齐眉,连恭敬的态度都如尺规丈量般准确,这才是世上最幸福的家庭。
青少年都是固执的,很容易陷入自己给自己的“人设”里走不出来。第一次恋爱,男生紧张的跟我开玩笑,故意用我个子矮逗我,要是一般女孩儿肯定就佯装生气要拿小拳拳捶他胸口了,我却怎么也不开窍,板起脸来纠正他,不是的,你们男生长得比较快而已。
相敬如宾嘛,一定要保持礼貌,十分正经地互相说着让人头皮发麻的情话。
不出所料的,有一天,男生突然跟我说,嘿,我觉得你什么都挺好的,但就是感觉我永远都无法接近你。
我那时候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只知道我们之间总是有一层无形的隔阂,我们真的做到了相敬如宾,最后也只能再回到朋友的关系。
迈克·贝克尔特在《高难度谈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中说道;
优质的人际关系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想要有效提高我们的沟通能力,就要涉及超出我们‘谈话舒适区’的范围。有时候我们会感到痛苦,但这正是成长的烦恼。我们应该把这些艰难的对话当做通往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并接受他,拥抱它。
现在仔细想想,我所谓“相敬如宾”的态度,不过是在偷懒——当我们聊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时,我总会岔开话题,极力的避免争吵。
因为成长经历的缘故,我对争吵的厌恶超过了我对关系的信心,害怕看到对方撕破脸皮的样子,害怕对方转身离开,害怕这些会打破一切美好的记忆。
现在长大了,我的父母早就习惯了“争吵-和好-再争吵”的相处模式,每一次吵完,他们都会努力的改掉引发这次争吵的臭毛病,为这段延续了二十几年的关系做努力。我也终于明白,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人们借助冲突,努力的在弄明白自己和对方的差异在哪儿,通过冲突,看到对方眼中的自己,把冲突当考验,给自己的关系升级。
那我们应该如何科学的“吵架”呢?
《高难度谈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中,贝克尔特把我们争吵的对象根据内向、外向,容易逃避还是容易生气分为了四类,设计出一个“对话矩阵”,根据不同的对象,我们与他们讨论重要问题的策略也各不相同。
高虑型的人,就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负能量爆棚”的人,他们总是陷在问题里,焦虑的觉得这个问题很严重,不会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还非常善变,说着说着就又变了一种想法。面对这种人,我们要先等一等,不要反驳他们,当我们认真的倾听了他们的忧虑,使他们放松下来之后,才可以一起讨论理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生闷气的人,你往往很难理解他们,因为他们有好大的情绪却一言不发,在他们的小世界里,有许多的想法,甚至已经把你从头到脚都数落了一遍,但表面上还是要别别扭扭的装出一副万事都好的样子。事实上,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不说出口也是为了维护你与他之间的关系。面对这种人,我们可以多多鼓励他们,以请教的姿态回应他,“我感觉你好像对这件事情有些看法,我很想知道你的想法,你愿意和我谈谈吗?”
退缩逃避的人,不言不语也无法掩饰太平,他们遇到挫折就会选择放弃,心思全在负面情绪里。“太糟糕了,事情居然发展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一切都完了,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亲密了。”是他们的内部语言。面对这种人,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他们关注的问题在哪里,然后用倾听的方式帮助他们舒缓压力。你可以这样说,“我觉得我知道的事情太少了,但我很想知道你在意的问题,因为我很在乎你,所以你愿意好好跟我谈一谈吗?”
贝克尔特在《高难度对话:如何与挑剔的人愉快相处》中还讲到,
没有通往成熟的捷径,也没有通往良好关系的近路,这些都需要岁月打磨。一旦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我们便可以自在体验当下的关系。从现在开始,不寄望于他人的改变,努力活在当下,久而久之,我们会看到回报的。
我也知道才明白,梁启超和李惠仙夫妇的“相敬如宾”,是因为大时代的矛盾已经远远超越了小家庭的矛盾,他们没有时间担心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时间再去磨合两人之间的差异,所有的情绪都为了国家的发展让步,忍让便成了英雄的碑匾。
但是我们呢,我们的生活里,少不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价值观的磨合。这些都需要依靠沟通来解决,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自我袒露是必不可少的,是给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借助“相敬如宾”拉开距离。
理想的爱情对于每个人的样子都是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一样的,想与对方保持亲密的关系。正如《我侬词》中提到的那样,“将咱两个一起打破,用水调和,再捏一个你,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从这个角度来看,“相敬如宾”只能是结果,而非过程。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中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但没有“争吵”,我们无法真正的与他人变得亲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