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三月三,天朝大地,东西南北,到处都是地菜煮鸡蛋的香味。
地菜,就是人们喜欢用来包饺子的荠菜。荠菜的药用价值广泛,有“菜中甘草”之称,又与“聚财”同音。农历三月三,荠菜已经开花,人们将顶着花、带着根的荠菜洗净,与鸡蛋、红枣、枫球、生姜同煮,吃了以后,据说既可交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去风湿。这是现代人过的三月三,除了广西壮族等少数地区,吃一碗地菜煮鸡蛋,就过完了这个古老的、曾被称为“上巳节”的日子。
古时中国,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名为“上巳”节。我们不仿模仿一下某些脑洞大开的作家和影视剧编剧们,穿越回古代,去看看古人们是怎么过三月三的吧。
新柳依依,桃花吐艳,清沏见底的河水边,聚焦着一群身着春衫的人,举行一年一度的祓(fú)禊(xì)。在河水里洗濯去垢后,人群三三两两地散开,有人跳进河水里沐浴,有人在草地上踏歌舞蹈。一对少年男女,手里拿着刚刚采摘到的兰花,在河边散步。女孩指着远方说道,那边好像特别热闹,我们去看看吧!男孩点头同意,俯身从草地上采下一束芍药,递到女孩手里,两人说说笑笑地往远方的花林走去……
没错,恭喜你来到了距今3000余年的周朝。“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记录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如何过三月三的情景。年轻男女,在春意盎然的初春季节里,踏青幽会,互订终身。所以,三月三也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狂欢节。
如果你穿越的时空刚刚好,也许还可以看到十余名男子,有长有幼,在水边沐浴后,身着新做好的一衣裳,在草地上载歌载舞,在夕阳里唱着歌谣往回走。
你很幸运,正好目睹了孔子与他的爱徒们踏青——“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再往回穿越,我们来到了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绍兴兰渚山下,41名士人在兰亭“修禊”,饮酒赋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茂林修竹,流觞曲水。一名男子投杯而起,援笔蘸墨,笔走龙蛇,文不加点——“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这是晋朝的永和九年。33岁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等41人,在兰亭以文会友,写下了《兰亭序》这一“天下第一行书”,抒发了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兰亭序》真迹已无处寻找,三月三日曲水流觞、诗文会友的习俗也已杳然无迹。而王羲之、谢安的兰亭雅集,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现在我们来到了盛唐的长安。“万乘亲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从上苑,祓禊向中流”(王维《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皇帝、百官泛舟曲江,仕女们在曲江之畔、乐游原上踏青游玩。桃花绯红,如天边的云霞,更如少女粉红的笑靥。“人面桃花相映红”,年轻女子的笑声,扰乱了青年士子的心。
唐朝,三月初三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祭祀、踏青、青年男女相会,浩荡春风里,满满地流动着的是快乐与生命的气息。“舟将水动千寻日,幕共林横两岸烟”(张说诗),盛唐气息,从三月三日便可见一斑。
宋朝以后,理学开始成为主流思想,对妇女和婚姻的禁锢日益严重,“三月三”的活动也渐渐消失。所以,你如果看看宋朝之后的人们是怎样过三月三的,便只能去西南等地的少数民族聚焦地了。
看完了古人们如何过三月三,该回到现代了。农历三月三,地菜煮鸡蛋,没有男女相会的浪漫,没有吟诗作赋的风雅,没有祭祀宴饮的壮观,但里面有着世代相传的,对于生命、健康的祈福。
今天,你是否吃了地菜煮鸡蛋?
说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