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是一首名为《鹤冲天·黄金榜上》的宋词的上半阙,这首词纾解了作者科考不第的郁闷心情,却也成他半生颠沛流离的重要原因。
而本词的作者,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北宋的著名婉约词人柳永,史称“柳三变”或“柳屯田”。
柳永出身在官宦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不过并不是什么显赫的高官,再加上生逢乱世,于是,颠沛流离成了这一家子的主旋律。
柳永的父亲叫柳宜,在南唐担任监察御史,南唐被宋朝灭亡以后,柳宜投降了宋朝,被授予沂州的费县县令,在工部侍郎的岗位上退休。
身为南唐的降臣,柳宜一直过的是提心吊胆,再加上思慕南唐后主李煜的才情,使得这个家庭笼罩在一种忧伤的文艺气质中,而这种气质也传承到柳永的身上。
柳永从小就学习诗词,也不乏考取功名经世治国的理想,不过和这样的理想相比,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更让他流连忘返,这也导致了一生的纠结。
02
十九岁那年,柳永从家乡武夷山出发,踏上了去往汴京赶考的路途。虽然那时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进京赶考需要漫长的时间,可柳永花的时间还是过于漫长,因为,他竟然用了整整六年。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杭州的繁盛让路过的柳永赞叹不已,索性就留下来住两年。
“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苏州城的荒芜也会引发柳永的无限感伤。
而最让柳永难忘的,当然还是柳如烟,花似锦的扬州。在扬州的烟花巷陌中,柳永收获了众多的红颜知己,更是凭借高超的填词技艺,成为当时的网红级人物。
柳永在扬州整整滞留了三年,老爸柳宜虽然自己也挺文艺,终归还是看不下去了,寄去一封书信,催促柳永赶快进京赶考。
于是,柳永只好恋恋不舍的告别繁华的扬州,起身前往汴京。
03
经过了六年的游历,柳永终于到达了汴京,踌躇满志的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在他看来,胸中有锦绣文章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简直就像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兴奋之余,柳永还口出狂言,自称“定然魁甲登高第”,也就是说,本届状元非我莫属。
可惜,这个flag立得实在太早了,命运和柳永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他非但没有考上状元,而且竟然落榜了。
理想与现实反差如此之大,当然有柳永本人过于自负的原因,但运气太差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朝廷对文章的品味偏好,时常会有变化。
有时,会偏好浮华的文章,有时会更重视实用的文章。
要是赶上浮华文风吃得开的年份,凭借柳永这种在歌女和乐工的圈子里打磨的华丽词藻,必然能大出风头;可要是在偏重文章实用性的时代,柳永这种浓到化不开的文艺青年特质,显然就不被待见了。
咱们之所以说柳永的运气糟糕,就是因为,他刚好撞在了一个特别强调文章实用性的年头。
而这个糟糕的运气,和当时的一个名叫西昆派的文学流派有关。
西昆派是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代表人物有杨亿、刘筠和钱惟演等人,他们的共同偶像是唐代的诗人李商隐,立志把李商隐的那种“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绮丽清婉风格发扬光大。
客观的说,西昆派的主张,对于纠正五代乱世时的那种粗陋文风是有价值的,可物极必反,西昆派的这几位,显然是有点玩过界了。
按照西昆派的标准,文章的典故一定要用的多,对仗必须要极其工整,诗文中没点“梨花带雨”、“柳絮飘飘”一类的哀婉情绪很容易被鄙视;要是连类似中国有嘻哈里的“双押”一类的修辞都搞不定,那就别说你会写诗。
那么,问题来了,科举考试的重点,毕竟还是希望招募一些经世治国的实用型人才,文采飞扬固然好,但言之有物更重要。
如果都按照西昆派这个套路,太多的创作型歌手而不是干实事儿的人才入朝当官,那非把朝堂变成娱乐圈不可。
西昆派的矫情终于导致了严重后果,大中祥符二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当时的皇帝宋真宗颁布诏书,严厉指责以西昆派为代表的侈靡浮艳的文风,并告诫以后搞文学创作者的人,再写这种辞藻华丽,影响社会风气的文章,一定严惩不贷。
而这一年,正是柳永初次参加科举考试的那一年,这运气差的,也是没谁了。
04
本来志在必得的考试,被当头一棒,再回想起此前六年莺歌燕舞的欢乐时光。
于是,牢骚满腹的落榜生柳永同学,就写下了本文开头的那首《鹤冲天·黄金榜上》。
这首词的上半阙虽然有很大的怨念,但大致还是少年的书生意气。惹下祸端的,主要是结尾的几句。
在这几句中,柳永对本次科举落榜的感受进行总结陈词: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反正青春不过是片刻的时间,我宁愿把这些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耳畔低徊婉转的歌唱。
这几句话,要是一般人说说,倒也没啥太大问题。可柳永本来就文名极盛,这首词一流传开来,教坏天下读书人简直是分分钟的事,分明就是和
当朝皇帝的劝学文“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教导,唱起了对台戏。
根据一些笔记小说的记载,也正是这句话,得罪了后来宋仁宗,最著名的有两个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能改斋漫录》中的记载:里面提到,宋仁宗有一次临轩放榜,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他《鹤冲天》词中“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就生气的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你不是更喜欢过浅斟低唱的生活吗,还要参加考试争夺这些浮名干什么呢。就把柳永的名字勾掉了。
第二个版本是《苕溪渔隐丛话》的记载,当时,有人向皇帝推荐柳永,仁宗问,是不是那个填词的柳三变啊?荐举人不敢欺瞒,只好说,是的。仁宗不屑的说:“且去填词”。
每次看到这句话时,都觉得有些苦笑不得。你不是文采好嘛,皇上就让你专心填词,别徒劳的再仕途上瞎耽误功夫了,这也是“奉旨填词柳三变”这个典故的来历。
这两个故事很生动,流传也很广,但时间点上却多少有些可疑。因为,柳永写这首词的时间是在1009年。那时,仁宗还没出生,而等到宋仁宗亲政已经是1034年的事情了,前后相差有25年。
而且,就在仁宗亲政的第一年,柳永就凭借恩科,也就是照顾多年科举不中的考生们的举措,登上了进士榜。而那时才20多岁的仁宗,对50岁出头,而且已经登第的柳永作出“且去填词”的安排,可能性其实不大。
另外,根据北宋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的记载:“仁宗很喜欢柳永的词,每次喝酒,都让侍女反复唱柳永填词的歌曲。这部成书更早的作品,和前两段描述中仁宗对柳永的极度厌恶,也形成了反差。
种种迹象显示,即使真的有一位皇帝因为这首词嫌弃柳永的话,那更可能是仁宗的父亲真宗,而非仁宗本人。
虽然史实的细节还有很多争议,但柳永因为落榜后的牢骚,引发朝廷的不满,导致科举之路受阻,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蹉跎大半生后,勉强才登上进士榜的柳永,先后担任了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泗州判官一类的小官,客观的说,柳永晚年的几段为官经历,还是颇有可圈可点之处的,也为百姓谋了不少福利。可终究起步太晚,很难有大的作为。
1049年,柳永以一个有名无实的屯田员外郎的身份退休。这也是柳永被称为柳屯田的原因。
在《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一词中,晚年的柳永这样写道: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浪荡半生后,柳永终于感到意兴阑珊;凄凉的情感,溢于言表。
1053年前后,柳永与世长辞,关于他去世的时间和地点,有多种说法。根据《方舆胜览》的记载,柳永是在襄阳去世的,当时,家中没有别的财产,甚至无钱下葬,是一群歌妓将柳永埋葬在南门外。每年春日的时候就去给柳永上坟,世人称之为“吊柳七”。
05
柳永的一生,大多时间在科举之路上都郁郁不得志,只能在烟花巷陌排遣自己的忧愁,在正史上也很难找到他的记载,上面提到的种种事迹,只是从各种零乱的笔记小说中整理而来。
虽然柳永给后世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但从各种记载中不难看出,怀有仕途理想的柳永本人是心有不甘的。“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只是年少时负气的豪言罢了。
客观的评价,导致柳永一生悲情的最大责任人,应该还是柳永本人。
虽然上一篇中的晚唐诗人罗隐,也是牢骚满腹,但更多,还是对晚唐那个晦暗的时代的一种抗争;而柳永生逢北宋相对安定的盛世,那时甚至堪称古代文人的黄金时代,富有文才的范仲淹、欧阳修以及稍后的苏轼苏辙兄弟。性情有的耿介,有的洒脱,却都能在朝堂中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和柳永年纪相仿,而且同为婉约词人代表的晏殊,也能官拜宰相,施展自己的抱负。
反观柳永,或是留恋烟花巷陌不能忘情,或是因为一时的考试挫折就牢骚满腹,祸从口出,性格方面的缺陷难辞其咎,实在不能太多的怪罪别人。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柳永将他那些无处安放的才华,凝结成了多篇流传千古的词作,对宋词的创新做出巨大贡献,此后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和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都从柳永那里得到了不少启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文学盛况。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