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这是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奈•笛卡尔的名言。笛卡尔不仅是解析几何之父,更是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
不过,这些对于我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说的这句名言。这一句流行了近四百年的名言,几乎成了笛卡尔的代名词。只不过是,近四百年来这句话多被误解为“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而它的真实含义——通过思考而意识到了(我的)存在,由“思”而知“在”,却常常被掩蔽了。然而,很为遗憾的是我也同世人一样。在理智上,我承认世人的理解是不怎么全面;然而,在情感上,我却常常很是认同这个几乎是约定俗成的误解: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喜欢这个说法,还有两个特殊原因:一是最近我认真研读了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二是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大力推广“问题教学法”。其实,这两者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大。一个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颠覆性地提出了新的语文教育观点:语文教育应该走向表现与存在;一个为了推行整个学校教育改革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从行为目的论的角度看,两者实在没有什么可以类比的地方。然而,我还是不自觉地把两者联系了起来。
“问题教学法”,从本质上讲,是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向书本,走向课堂。这是个很有意义的提法,比起现如今那些被炒得如火如荼的这模式那模式来,实在要好出许多。因为模式似乎更看重外在的形式,尽管它们也有理论诉求,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鲜有思想内涵的支撑,然而,问题教学法的提出却不一样,它实际上走的是更为高端的教育思想的路线,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一些形式主义的桎梏。
然而,“问题教学法”最终目的是走向哪里呢?
之前,对于这个问题,我是困惑的。不过,在读了潘新和教授的著作《语文:表现与存在》,特别是联想到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后,我明白了,我觉得应该走向存在。至少,语文学科应该是这样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便不会有学业的精进,思想的提升,也不会有心灵的丰满,然而,光思考也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存在。对于理科而言,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主动的解决问题,这不仅是教育理念改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改变中,重塑学生的学习品质,甚至是重塑学生的人格面貌。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表现,并在表现中走向存在,我觉得这更是一种人的确认。因为再怎么说,人是存在于符号中的,反过来讲,符号让人存在于世。
其实,今天我的思考本身,便是个明证。本来,“问题教学法”和潘新和的语文本体论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却因为我的思考,而联系在一起,并且产生了新的想法。这个过程本身便是一种存在的确认。
我喜欢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