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即同感心、同理心、通情达理、设身处地等,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和孩子共情,就是让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机会和出口。有时候,孩子跟你倾诉,他们只想要理解和认同,而并不是要你谋划策或是批评。所以,你要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这不仅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
当你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如果缺乏共情,则你的孩子会感到失望和受到伤害,认为对自己不理解、不关心,减少甚至停止自我表达。同时,还会造成你对孩子的自我探索不加注意,影响孩子的自我了解。甚至你可能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与需要,因而做出的反应也常常缺乏针对性。
昨晚在大v商学院听朱芳宜老师讲的《如何做更好的妈妈之懂沟通》--《沟通为王,然后你才是家里的女王》,再次懂得,没有天生的好父母,要成为更好的父母,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成长。朱老师讲到养儿育女是人生中最有意义、最快乐、最幸福的一种修行。亲子沟通,不只需要爱,还需要方法和技巧。
课中主要分享了三点,即:
一、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
二、教会孩子如何说,妈妈才会听;
三、通过沟通,帮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
针对第一点,朱老师给的基本原则是:先面对感受,再引导行为。一个人只有感受处理好了,才会有正确的行为。老师还举了一个孩子养的小宠物死了,如何来和孩子进行共情,帮助孩子平复情绪。
句式“对呀,好朋友死了,确实很难过。”
同时,老师指出,什么是共情,怎么样做才能算是正确共情?共情不是止哭的了,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共情是感同身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有更多力量和精力来面对外部挑战,学会如何调整负面情绪,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对孩子,我们要少些责备和批评,多接纳和鼓励。尽量用“可以怎么样做”来代替“不要怎么样做”。
当孩子感受良好时,自然会通情达理,好的感受决定好的行为,很多行为都与感受相关。当孩子对我说不断说“不”时,一个是表明孩子有自我意识了,这是好事儿;如果说太多“不”,那我们就要问问自己“我是不是给孩子太多限制了?"
今天,我决定践行下共情。
早晨跳绳,B宝拿着跳绳弱弱地对我说,她头晕、胸闷,不舒服,昨晚咳嗽得厉害,一定是感冒了。我看看她,跟平常区别不大呀。不过我懂的,小女孩总要娇气一些,说不定是不想晨练。按以前我会立即说:"先跳绳吧,跳完绳再说。”当然效果并不好,她会很生气,说我就是不关心她。但这次,我想起了昨晚听的课,想起了"共情”一一感同身受她的感受,并接纳和认可他的感受。于是,我换了一个句式:
“噢,你感觉不舒服,觉得自己感冒了,那你呆会儿多喝点温开水,上学时记得也带温开水去喝,感冒了喝温开水好得快。”
“好的。”她的小眉头舒展开来,然后开始跳绳。
听了Amy的课让自己学着心情舒畅,接受孩子的不完美,等待孩子慢慢成长,先接纳情绪再引导行为,加油吧!
附:共情时经常使用的言语。
1、表达对人情感的理解:
“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
“你感觉……,因为……”
“你感到……,因为……”
2、表达对对方意图的理解“
“你想说的是……”
“你现在最希望的是……”
“你的意思是……”
3、表达对对方情感与意图的尊重:
“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知道这对你很重要。”
“我能理解这种心情,我知道这种事处理起来很难。”
4、以具体的行为表达对对方的关心:
“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吗?”
“你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5、表达不同观点的方法:
“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还有一点不同意见……”
“你的观点挺新颖,但是,我有一点不同看法……”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第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