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个学生的桌上看到她的座右铭:决定你未来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出现在初三学生的桌上,我感到至少她知道的比我早。
“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很惭愧,这是我三十岁以后才意识到的。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才渐渐意识到曾经的自己是在人生黑暗的河流中随波逐流,对于前路懵懂无知,面对茫茫未来,心中忐忑,手足无措。
这跟家庭和出身有很大的关系,“有人一生渴望到罗马,有人出生在罗马。”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知识丰富、眼界更开阔,而出生在偏远贫穷地区的我,好在父母都是读书人出身,至少知道读书是自己最好的出路。
渴望繁华的大都市,但是内心又是惶恐的。很小的时候我看《三毛流浪记》,知道了上海是有钱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中学喜欢读张爱玲的小说,从她的书中窥见上海种种情貌,上海的风情韵味令我如痴如醉。上海冷漠又有味道,对我有着巨大的、充满矛盾的吸引力。
你最想去哪个城市读大学啊?高三的某个晚上,我和一位女同学斜倚栏杆,她问我。
我犹豫了几秒钟,还是说出了“上海”两字。我不敢说,是因为对于我们来说,“上海”太过于遥远,是不切实际的。更多的人以省会城市或者是省内的大城市为大学目标。
我能考进郑州大学就已经很开心啦。她说。
果然还是不该说“上海”。我心想,并为自己的不切实际暗暗脸红。
填报志愿的时候,我退缩了,一本第一志愿填报了武汉的大学,那时候以自己的成绩一心认为自己一定会考取一本,而上海的一本大学分数都太高了。为了以防万一,二本志愿也要慎重填报,但是当时自信的我从未考虑过二本的选择,爸爸咨询了大城市同学的意见后,帮我填报了上海师范大学。
高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确实不低,超过了一本分数线三十多分。但是武汉的那所一本学校因为填报者过多,水涨船高,录取分数也出奇的高,甚至高过了复旦、华师大。眼见着分数比我低的幸运儿进了复旦、华师大,但我却只能落到二本。
知道一本落榜的时候,我在乡下爷爷家。爸爸打电话过来告诉了我这个坏消息。我顿时觉得整个世界天旋地转、天昏地暗,我嚎啕大哭,那是我十七岁的人生中哭的最撕心裂肺的一次。我痛恨命运的不公。
一向严肃沉默的爷爷不停安慰我,他说,你已经是我们家学历最高的女孩子啦。你两个姑姑初中都没有毕业啊。爷爷的安慰让我更加伤心欲绝了。
我躺在卧室的床上放声大哭。爷爷走进来说两句话,站几分钟,走出去。过了几分钟又走进来,说两句话,站几分钟,再走出去。来来回回好几趟。
我清楚的记得那天爷爷安慰我的情景。
高考是我面临的第一次人生重大选择,也是我至今深深遗憾的一次选择。不幸中的幸运是,那年是上师大第一年在河南招生,虽然没有进一本,但是来到了上海。
关于在上师大前几年的种种生活经历,不想赘述,总之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大为不同。大三是我面临第二次重大选择的阶段,我以专业第三的成绩获得了直升本院研究生的资格。
我还记得,我在那间颇有年代感的宿舍里给妈妈打电话的情景,电话里妈妈劝说我考华师大的研究生。然而毫无斗志,懒惰的我坚决地选择了更保险的一条路——直研本校。
这是我深深遗憾的第二次错误的选择。
如果说第一次做选择的时候,是毫无把握的,随机性的,那么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是清清楚楚把握在我自己手里的,但是我却眼睁睁地放弃了需拼搏一番但是希望很大的另一个选择。以我当时的成绩,我相信考进复旦或者华东师大的研究生是非常有希望的。
在上师大读本科的四年我是浑浑噩噩度过的,是在嗟叹自己与上海学生的物质差距中度过的。虽然本科学业结束时,我的专业成绩是系级第三,但是这个成绩的获得太为轻松,我没有认真读书,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更没有为之奋斗。
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逃课、玩游戏、打牌,这些低级的娱乐消磨了我多少宝贵时光。我为自己感到羞愧。人都是追求安逸的,我用这样的话安慰自己,但却丝毫无法弥补过去的遗憾。
决定你未来的不是能力,而是选择。
三十岁以后我意识到了选择的重要性以后,在为这两次错误的选择反刍的过程中,我似乎越来越不敢去做选择了。我为高考努力了,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我没有努力去考更高学府的研究生,依然是错误的选择。有的时候我会非常努力,想要拼搏一把,没有好的结果的时候,我就放弃努力了,我想,还是顺其自然,把一切交给命运吧。
但是其实“把一切交给命运”也是一种选择啊。三十五岁的我依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