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19】
【原文】
一日,论为学功夫。
先生曰:“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①,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②时在。虽曰何思何虑③,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注释]
①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②端拱:谓闲适自得,清静无为。
③何思何虑:语出《周易·系辞》:“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意为不借助意识的造作,才能与道相合。
[译文]
有一天,师生共同探讨做学问的功夫。
先生说:“教人做学问,不能偏执于一种教法。人在刚开始学习时心猿意马,不能集中精力,其心中所考虑的大多是人欲方面的事。所以,姑且先教他静坐,以安定思绪。久而久之,等到他心能安定的时候,如果还只是教他悬空静处,以至于像槁木死灰一般,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此时必须教他反省自察克己修身。这种功夫从来不能间断,好比铲除盗贼,要有一个彻底清除的决心。无事时,把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拔去病根,让它们永不再起,才算痛快。就像猫捉老鼠,眼睛盯着,耳朵听着,才有一丝萌动,就立刻去掉,态度坚决,不能姑息迁就,给它喘息的机会,不能窝藏它,不能放它生路,这才是真正的功夫,如此才能扫尽心中的私欲。等到心中没有私欲可除,自然能做到端身拱手。虽然孔子说过‘天下的事物有什么可思考和忧虑的?’,但那不是初学时可以理解的。不过,初学时也必须想着内省自察克制私欲。这就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等到天理完全纯正时,就是‘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解读]
《传习录》大多数段落是在讲原理也就是哲学上说的“本体论”,而这一段是“方法论”。王阳明在这里给我们指出了修心的次序和方法。本体论涉及思辨不容易懂,方法论因为易懂而受忽视。今天学习的王阳明这段论述通俗易懂,但我们还是要仔细研讨一下。
静下心来回忆一下在一天中,我们的心中曾经萌发过多少个念头,这无数的念头中,又有多少是那些游离了“天理”的妄念。所以王阳明说初始时,我们“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那么心学的入门功夫,就是“静坐,息思虑。”关于这个“静”字,我们发现,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或者我们现在正在讲的儒家,都是无比推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万道同源的道理。“静坐息心”虽然是入门的功夫,却也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东西!
但是,说“静坐”,你也不要傻傻的认为非要端坐到那里,其实你舒舒服服地躺到席梦思上也未尝不可,关键在一个“静”字,在静中排除掉思虑中的杂念。求静的原理,和王阳明前面讲的那个人心如镜,物来能照的情形很像。我们在阳春三月来到公园的湖边,会发现只有在风平浪静,湖面平整如镜的情况下,才能看到湖面可以映照出碧空蓝天以及湖边那些的万条垂柳,但是,哪怕我们将一颗细小的石子投进湖中,湖水一旦产生涟漪,那湖中的影像就会被扭曲。我们的心和湖水是一样的,而求静,正是求此心平如镜湖水,求物来能照的功用。
等我们可以做到心的宁静后,虽然已经在心学的征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这还不够,后面的路更为艰辛,“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是的,坐在那里守着一个“空”,田也不种,工也不做,书也不读,确实没有什么用,所以第二阶段的功夫就是“省察克治”。“省察”是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克治”,是克制私欲邪念。
这个功夫就是“无时而可间”,意思就是一刻也丢不掉,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得记着省察克治,无论大庭广众还是暗室漏屋也总得省察克治,总之一天一夜24小时,时时刻刻都得抓住“省察克治”这个功夫。累不累啊?累!开始肯定累,但一旦进入一定境界,那就会“累并快乐着”。快乐了就不会感觉累。我坚持晨读已经几年了,没有一天中断,旁人可能会说我真有毅力,但这真不是毅力问题,因为我并没有感觉到这是件难事,晨读的收获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和快乐,所以是一种自发的乐意而为的行为。
对省察克治功夫的描述,王阳明说“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这些话相当明晓畅达,也是非常精彩,无需多言。
王阳明最后说,虽然《周易》上说:“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但这不是初学的功夫,初学的时候,必须有思虑。时时刻刻反省体察,时时刻刻克己复礼,自己治理自己,端正诚敬,心中所思都是天理,等到心中天理浑全,没有一丝杂念,那就达到‘何思何虑’的境界了。”
这省察克治的功夫,有两条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条,什么叫没有一丝一毫的私欲,这个不太好确定,那就像荣格说的,“在伦理上做出个人的决定”,你自己划一个范围,哪些地方“豁免”自己,哪些地方省察克治,这样比较好执行,别一个地方不愿执行或做不到,就全部放弃。
第二条,怎么能像猫捉老鼠一样敏感警醒的“省察克治”呢?这个其实很容易,有窍门,就是拿挑别人毛病的习惯来对付自己就行。因为我们通常对别人的毛病都特别敏感。评判别人都特别积极,只需要把这本能,调转枪口对自己,马上就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