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记忆中不曾看过神笔马良故事的文本,只记得是儿时茶余饭后听来的故事,觉得有趣,既羡慕马良的神笔,也为马良的善良感动。我小时候家里有电视是5岁之后的事了,能够收到一两个台,电视对我们的吸引力远不及去河里抓鱼、山上放风筝。除了玩耍,听故事算比较有吸引力的事了,跟大人干活的时候、晚上休息的时候、大人要讲道理的时候……他们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熊外婆、嫦娥奔月、拇指姑娘、七仙女……这些故事也不知道让大人讲过多少次,最然对情节已经很熟悉,但每次都还是会很期待,每次都希望能够听到一点不同的东西,心想可能是他们忘记或者漏掉了一些情节。
后来有机会对民间文学了解更多一些了,才知道原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都是有母题的,在母题的基础可以讲述出无数个故事,这也是民间文学的魅力和活力。今天在讨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时常会提到“活态”一词,对于民间文学,只要我们还在听、还在讲述,那么这些文化就活着,就能传承下去。
“余生虽晚,可亦是山乡之人……”洪先生的介绍就是故事,对从事民间文学调查、整理、研究的学者怀有深深的敬意。洪先生也让我想到中国民间文学的三套集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起的调查工作,历时二十多年,先后有几十万文化工作者参与调查、搜集、编纂,为我们留下了民间文学的资料宝库,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包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三套书的省卷本90卷、县卷本4000多卷。
在给孩子选绘本、读绘本的过程中不时会感概,我们明明有那么丰富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但是能够找到这一块好的绘本却并不多,时常会想如果我们的民间传说、故事、歌谣与皮影、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去创作一些绘本这该是多棒的一件事,相信以后一定会有很多这样的绘本出来。
课堂笔记(满满干货,舍不得放过):
民间故事是由民众生活劳动中集体创作而成的,并主要依靠口耳传授才得以延续至今。
民间故事文本特点:文本-讲述者-听众-语境,这四者是相互相成的,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不可。民间故事文本依赖故事的收集整理者而生成,在此之前民间故事活在民众之中,凭借讲述者和听众流传下来。
民间故事属于集体创作,不会留下最初创作者的名字。民间故事的讲述者在故事文本和听众之间有中介作用,通过讲述实现民间故事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关联。
洛德说:“故事歌手既属于传统,也是个体的创造者。”民间故事也是如此,民间故事每一次讲述都会产生一次文本,讲述者每一次讲述都会有所差异,而不会完全相同。不同讲述者对于同一故事进行讲述时会产生更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文本的生成正是源于讲述者对文本的不同创作。“尽管民间文学没有‘作者’,只有讲述者,但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将作者置换为讲述者。”正是讲述者在具体的讲述情景中不断使民间故事得以生成。
民间故事的讲述者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良好的记忆能力、生动的想象能力、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语言叙述能力。讲述者可以灵活把握故事的程式,对其情节、语言进行灵活加工,结合个人经历、地方习俗、时代发展等要素进行整合,使民间故事在具体的讲述情境中得以更深刻的表现,为更多的听众所接受。
民间故事的生成语境:第一个层次:大语境——民间故事所讲述的世界背景;第二个层次:小语境——民间故事讲述者与听众构成的具体讲述语境。
以中国民间故事为例,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始终是中国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民间故事根植于中国的农耕社会。传统农业生产往往倚靠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作换取收成。中国民间故事中保留着大量对农业社会生活的描述,在民间故事里包含着大量涉及自然界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的故事。这正是民众对其所依赖的生存环境中的朴素认识与原始想象。即使是在民众的生活故事中,也体现出浓郁的农业耕种气息,
如果民间故事作者置换为讲述者,听众就是读者。民间故事其最根本的、最灵活、最具有生命力的形态仍然是口儿相传的口述形态。民间故事的讲述语境必须由“讲述者——听众”构成,而民间故事文本生成过程就是二者交流过程,失去任何一方,民间故事讲述活动都不足以发生,这是民间文学有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特征。
1、读者与听众在文本生成中的地位不同
作家创作故事是独立完成的,只有作品被印刷出版之后,读者才能进行阅读、接受、批评。
民间过时是讲述者与听众作用下共同完成,民间故事文本的生成过程中,讲述者更多的考虑到听众的什么需求。
2、读者与听众对文本生成产生的作用不同
作家创作作品时是独立的。作家的创作过程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断断续续。作家可以决定自己到底想写什么样的作品。作家的作品是作者个人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作家本人。
民间故事的讲述者需要在听众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创作。讲述者需要直面接受者,并且大部分的讲述都需要讲述者一气呵成、连贯完成。在实际的民间故事讲述过程中,讲述者也会时刻受到讲述情景的制约。
3、读者与听众对于文本流传的影响不同
对于作家文学文本的读者来说,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即使有不同意见甚至是反对意见,也只能另起炉灶,对作品进行评论、续写与改编,而这些意见与修改对于原作品并不产生本质性影响。作家文学文本将以书记的物质形式完整保存,进而被历代读者所接受。
对于大多数民间故事文本而言,故事文本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时刻处于变动之中。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包括:讲述者的记忆力等因素;讲述者的生活经历、认知水平、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其对文本的理解也会随之变化而使文本获得新的生成;讲述者会根据讲述经验不断调整讲述策略。
民间故事在生成过程中无法将自身的生成与听众的接受完全割裂开,“文本-讲述者——听众”三者之间对故事文本的生成在相互作用。
民间故事是民众真实生活图景的展示,而缺乏与生活的距离;民间故事的表述方言为主,而缺乏精辟的辞藻;民间故事情节简单,罕见涤荡起伏的曲折;民间故事主体明确,而缺乏探寻的深意。但是,民间故事作为民众对生活最直观的描述,展现着社会最底层民众的超越功利的审美追求。无论人的文学素养是优是劣,欣赏水平是高是低,人性中总是包含着对美的追求。
民间故事是民众对自身生活途径的描述,其中体现着民众共同的审美情感以及审美需求,是民众对于“美”的集体表达。民间故事中构建起的瑰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世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满足了无数民众的需要,并在民众源源不断的审美需求中不断生成、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