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学习环境
学习时变换环境,比固定在同一个(安静)地方学习,长期学习效果更好,练习时的周遭环境(包括学习场所,如去食堂,图书馆,宿舍,操场,咖啡馆,健身房,公园,树林等。学习时间,不要固定在一个时间段里学习某样东西。学习方式,如和某人探讨,听音乐,做笔记,对着镜子背诵,自己阅读,站着学等)越是复杂多变,学的的内容就越能记得清楚长久,所依赖的某个安静地方对记忆的限制就越少。因为虽然这会“破坏”学习时的专注度,也会导致在每次学过之后忘掉一些内容,但根据“遗忘时学习”的理论,这一困难会迫使大脑更加努力运转才能挖掘出某个记忆或者技巧,这一额外努力能深化接下来的学习,进一步强化记忆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无论你改变了环境中的哪些方面,只要你改变了能够改变的,就会有效。
备考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复习,应该把笔记放在一边,重新整理学习资料,自己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来。
临时抱佛脚学习方法,它确实有用,但是你忘的快,可能不到几天你就忘完了。记忆增长就跟肌肉增长差不多,先“损耗“掉一些,随后才能变得更加强壮。如果非要临阵磨枪,那就把这招用在哪些无关紧要的课程上吧。
分散时学习(间隔效应)
把一次集中学习打散成数次学习,化整为零,有时能让记忆事半功倍,当然每次都须分配足够的时间量,让自己真正投入到学习或练习中去。科学家们认为,将学习时间分散开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记忆、延长记忆时间的好办法。例如距离考试还有一个月,你可以今天复习3个小时,一周后复习三个小时,考试前一天复习3个小时。又如沃兹尼尼亚克改进的艾宾浩斯的原理,要建立并维持一套外语词汇、科学概念、或是其他信息资料,他发现的最佳复习间隔是:第一次学过之后,一两天复习一次,然后过一周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以后复习间隔可以拉的更长。“间隔效应”特别适用于全新内容的学习与记忆。
"熟练度错觉”
如果复习重温只是不过脑子的被动式学习,比如看笔记或者给文字划上荧光线甚至抄笔记,很容易让学习的人产生“熟练度错觉“,以为自己记住了、掌握了,其实不然,会导致考生成绩低于自己预估。相反,需要让脑筋动起来,比如自考,或隔两天复习,或者可以在看过一遍之后,关上笔记,再自己默写出来,这种做法能让记忆系统运转更加费力,而且也能立即让你知道自己什么没有记住,什么没有弄明白,然后回来再复习。意思就是让自己主动回想,不要被动回想。
学习与背诵的最佳配比是30%.
如你要背诵一片文章,最快途径是这么做: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时间要凭记忆背诵。
越容易唤出的资讯记忆,再次学得的程度越浅,立即复习刚刚学过的东西没有任何意义, 这并不会增加任何记忆强度。
自测能大大延长记忆时间、加深理解,是功效最大的学习技巧之一。学过之后以考试的形式立即进行复习,是帮助加深记忆的一种有效
针对一些好事长久且很费脑筋的课题,越早开始越好,不要推迟,中途让自己停顿一下,刻意停顿,可能反而在大脑中“激活“该课题,让自己对有助于该课题的信息更加敏感,这就是渗滤的过程。
渗滤
其关键就在于一直保持着心神的警觉,不断想办法调动起自己的头脑来,专注跟手中那份未完成项目关联的一切,随时采集各种对外界的感知,并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渗滤三要素,一是被打断。二是用我们的感知、思维甚至心态,去关注身边的一切。三是有意识的反思。
越是在关键的时刻被“最糟糕”的打断,对那件事的记忆越长久。
交替学习(把既相关又不相同的题材混合到一起来学习) :学习时把不同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擦到一起来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之后,能使学习的人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项之间的区别,而且可以更加彻底地掌握每一项内容。所以放弃对简单重复的固有信奉是有必要。
不过交替学习非常因人而异、因内容而异,用在某些情况下效果尤其突出,最关键处在于,在设计自己的交替学习方案时,一定要把新的科目或技巧跟学过、练过,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复习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