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大概6个小时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东野圭吾的《祈念守护人》看完了。
这本书写于2014年,在写完《解忧杂货店》的2年后,有23.3万字。厚厚的一本,也获得了日本的一个文学奖。
看完以后有一个奇怪又熟悉的念头映入我的脑海。这个念头不仅仅只是看了一个故事,发一段感慨,受到一点感动而已,我突然有了自己的一点小计划。
我觉得每一本改变人的书,都是有缘分的书,而遇到这个缘分,也是不平常的,所以就有了不平常的结果。
这本书不是我自己要买的,是我答应一个朋友要送给他一本书,因为他觉得现在的书太贵了,而我正好有购书券。我只是先睹为快了。
这是我看过东野圭吾的第4本书。他的风格不变,语言简洁不啰嗦,但是情节出乎人的意料,却又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有一个谜底像钩子一样一直牵引着我读下去,但是我又不想直接看谜底,那样会少很多的乐趣。
慢慢地看下去看下去,虽然觉得篇幅有点多,但他写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承上启下的,都不是多余的。
故事从一个落魄的快要入狱的青年讲起。故事没有入俗套,很多情节的方向并没有像你想象的那样发展,像他一贯的风格一样,总是出人意料。
故事讲完了,我最想了解的那个谜底成了永远的谜底。小说的作者没有讲,那是怎么做到的。但是从这个小说中,看出了很多的人性和感动,他用引人入胜的一个故事,让你深刻地领会了那些道理和感动。
同时,我也看到了小说家站在了当代科技的最前沿。因为,据我所知,这种体验不是不可能的,正是最前沿科技的一种表达或代替。
当然,我今天这篇文章不是想来表达我看过的某种感动,或者感悟,可能由于我的笔力不够,如果写出来的话感觉像个剧透。
今天我想表达的是,在看小说时候,有一个念头很直接地冲击着我,就是我也很想写这么一个故事给人听,让大家也凝神屏气,想把这个故事一口气听完。
这是小时候的一种感觉。当大人要讲故事的时候,小孩子就忘掉所有的一切,静静地坐下,屏气凝神地听着大人嘴巴里蹦出来的一个一个的词语,在脑海里描绘那些画面,再深入一个个画面,直到故事的结尾。或唏嘘或感叹或恍然大悟。
人的感觉有时很奇怪,因为突然间会忘掉很多东西的由来。我以前一直梦想有一本自己写的书,我不知道是为什么,然后这个梦想我实现了。那本自己写的书握在手里感觉非常好。
但是我一直也没想清楚我为什么想要写一本书,我到底想写一本怎样的书。
最近看了一些美文或者一些散文集,我感觉那都不是我想写的。
美文看一篇还好,多看了觉得浑身乏力,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而且我也写不出那样的文章。一些散文集好像讲的都是自己的故事,看看别人的故事还好,自己的故事咀嚼来咀嚼去,我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因为对我来说,过去并不那么美好,也并不想把它们再痛苦地回忆一遍。
曾经看过村上春树的描述,他说作家在写作中体现的就是一种自由,一种在现实生活没法改变,但是在书中可以达到的自由。
作家不能改变别人的人生,但是他能够在小说里期望,能够通过小说给那些想改变人生的人一种希望。
前几年看《解忧杂货铺》的时候,我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感觉那个故事仿佛是从我的脑子里流出来的。但是那时候我还没有写作的打算,这种感觉慢慢就消失不见了。
而这次在我书写了两个月以后,再看到他写的书,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我也终于搞清楚了,我想写一本书的原因,是我想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中有我期望中的自由。
有人说人活一辈子就是来实现小时候的梦想的。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够讲一个精彩的故事,能够让人用一种最渴望的眼神追随,能够让人在脑海里想象着我讲的一切画面,能够让这些画面在他们的心里起各种不一样的波澜。
一直希望,就这样讲故事,美好的安静的时光不要消失,就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时空。
小时候的梦想,不管有多蠢,都是一个想实现的梦。而现在我有这个条件去实现这个梦想,我可以不为钱而写,不为追风而写,仅仅是为了一个小梦想。
我现在就可以把这些故事的片段,按照自己的想法慢慢地积累起来,然后在写作中找到一种自由。
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我只是想讲一个动人的故事。
后记:这篇文章又拧巴地写完了。但是我又把我想说的说出来了。这样也足够了。慢慢练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