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说一句你爱听的话。
收到H 姐的微信留言,没来及回复,直到晚间休息时想起来,赶紧回复。
很久没有联系,但时间并未走远。
这三年,她在G国逐渐安定和适应下来,不过,H姐从来是闲不住的人,和她打交道以来,能明白她内心对于文化艺术哲学的追求已经渗入骨子里。
也许,是时间的提醒,越是热爱生活的人,随着年岁增长,越感觉时间不够用,希望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够有意义。
这一点,我也是在这两年感受到的。积极是很积极,却往往有点过犹不及,逐渐滋生了焦虑的情绪。
上次读过周国平老师写艺术家王川老师的一篇文章,才逐渐多了一个声音提醒自己,要尽己所能戒掉焦灼的情绪,令自己能够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早晨起来看了一下赖声川老师的创意学,这是一本值得读了再读的书。全书主要讲的是创意方面的积累以及灵感究竟怎么培养。清除地记得,里面提及了习惯。
这些引发了我的反思。
习惯性的行为、语言、思维方式,在大部分时刻控制了我们。保持觉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甚至有的时候即使觉知到了,依旧不肯改变。
焦虑感是不是也是一种惯性呢?
能够专注当下,也许也是一种惯性。
说得更好听一点,就是放下执念。
我开始重新安排自己的时间,让它既能够丰富多彩,又能够摆脱焦虑。
今日事,今日毕。
这是最好的教训。
同时,学会拒绝,也是一个教训。
我开始做计划把我的每一天都安排起来,别人再来问我的时候,我能够比较坦然地根据安排合理接受或拒绝,这样一来,我能确保我把时间给了最重要的事情。
写作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一点从我开始决定每周给写作安排时间起,就说明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里,它能够发生一些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很久没再刷朋友圈,因为圈里已经2700+人数。一天有1440分钟,除去睡觉的时间,也有960分钟。每分钟都看朋友圈,也至少有一个人在发。这个挺吓人的。如果我天天如此,那么过了两年后,我除了刷朋友圈啥也没干,喜思极恐。
而写文章不同,即使没人看,天天写,起码把日子记下来了,等老的那一天,记忆力不行了,还能看着我的文字,找到一些画面感。比如哪天化了一个怎样的妆容,穿了怎样的衣裳,见了怎样面孔的一个人,这些都可以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形成文字。
一周一次执笔。
一周一次30分钟+的阅读时间。
而最脑洞的,是想每天和你说至少一句好听的话。
这几个习惯,在未来的时间里应该能看得到效果。
最后想说,今天配了新眼镜,发现近视度数加深了。感觉好恐怖。
这一点,以后和自己算帐吧。总有一天会需要我还回去的。
今天说的好听的话是:
你忘记了人世繁杂的样子真的很天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