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理财,可以说,理财是一个人应有的重要能力。但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陷入一些理财误区。最近,国际金融理财师孙明展在自己的公众号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一些理财的误区,咱们一起来听听看。
第一个误区,就是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事情。实际上,理财和你现在有没有钱真没什么关系。理财的作用,其实是帮你在最需要钱的时候有钱用,让你在赚钱的同时,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有一个规划。如果你说没钱就不理财,就好比说一个人健康的时候就不用考虑健康问题一样。
第二个误区,很多人觉得买理财产品就是理财。其实买产品和理财习惯之间还差的很远。比如,很多理财产品,无非就是让你把闲钱从银行拿出来,对自己的现金资产做一个稍微合理的配置。当然,买理财产品,能让人对理财产生兴趣,这是个很好的开始。但我们不能把买产品当做理财。还是前面说的,因为这和我们的人生目标没关系。理财最终要以人生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
第三个误区,是很多人觉得年轻的时候不需要保障。这是个很大的误区。因为客观上我们永远都有保障的需求。因为理财是要以收入为前提的,而某些风险因素,会对我们的收入有影响,这就是为什么人人都需要保障的原因。举个例子,一对夫妇有了孩子,如果收入没有了,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就都成了问题,所以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他们客观的保障需求。很多西方的家庭,都会把保险作为自己家庭保障的核心配置,其实这是一种社会进化的表现。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想想,自己有没有客观的保障需求。如果有,就应该投保,而不是说年轻就不用保障。
第四个误区,把保险看作是理财的全部。保险不是说买得越早越好,而是需要的时候才买,如果没负担,不需要买狭义的寿险。比如,小孩子就不用买寿险。因为他没收入,对家庭财务没有责任,不会影响到财务目标。所以“越早买保险越便宜”显然不对。
此外,也不是说某个人生病可能性大,就有保险需求。很多保险代理人说,保险不能需要的时候才买,因为有需要你就买不到了,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比如说,比尔-盖茨,就算他生病了,需要很多钱治疗,他买不买保险也无所谓,因为他的病不会造成家庭财务紧张。所以,人不是因为可能生病而需要保险,而是因为我的病会对家庭财务造成负担,这时候我才需要买保险。当然,也有可能是保险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短,很多老年人就算没生病,也买不到合适的保险,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要承认。但不能因为这个,我们就说“有需要在买保险的时候就买不到了”,这两者是两回事。
还有一个极端,就是很多人把保险直接等同于理财。如果一个家庭只买保险,不考虑其他理财手段,他的保障是不够的。我们人生的保障缺口,其实是我们的保障需求,和我们积累的金融资产之间的差额。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我们的金融资产积累不多,保障需求比较高,比如,买房子欠了银行的钱,生孩子需要教育资金,银行存款不多,也没什么基金股票。这时候中间的巨大差额,就需要保险来补上。但如果只买保险,而不去关注其他理财方式,我们的金融资产增长就会很慢,这个差额就会越来越大。所以买保险的时候,哪怕一个月用1000块钱来进行相应的资产配置,也是要做的。
第五个误区,是顺序上的误区。一般人理财都是先买房买车,然后才是孩子教育和养老。其实这种观念本质上是错的。理财和投资的区别,就在于理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从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来说,在理财上,我们要优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养老。因为你退休了就不创造价值了,只消耗资源,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退休消耗的资源,在人生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比重是越来越高的,所以养老的比重本身就高于教育和当下的买房买车。
总结一下,理财不是有钱才能做的事情,你要在明确人生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地优化个人的资产配置。理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在安排次序的时候,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一些。优先安排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比如养老。而且我们要重视保障的作用,因为每个人都有客观的保障需求,意外或者风险随时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