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曾经是个“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人,直到现在,我仍会对着自己买的一堆书望“书”兴叹——呀,什么时候才能读完这么多书呢?
越是这样想,行动的步伐越是沉重,渐渐地,买回来的堆成小山的书,积上了厚厚的灰。
书在书架上尘封未动,我的知识自然也丝毫不会受益于这一堆从未被
“临幸”的书籍。
这样的状态持续很久了,可我却不知该如何改变。
2、
直到昨天,我看到一篇文——《世界读书日,一定要多买根本没空看的书》。该文主要是介绍了一种锚定阅读法,教读者“让书架上没时间看的书增长见识”。
这个方法论的流程是这样的:
1.通过检视阅读获取书籍核心观点,形成锚定。
2.带着锚去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4.读原书,将自己的思考与书本内功相互印证、调整。
作者以《穷爸爸富爸爸》举了个栗子。
首先,应用检视阅读,将书的目录和主要章节开头结尾过了一遍,再在豆瓣上简单看了下书评,获得了该书核心观点——“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整个过程前后花费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然后,将这个观点变成一个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相关现象,如去参加收费课程观察的思考、听芬尼CEO演讲中提到自己购买特斯拉例子的思考
再次,类似上述不断积累案例和背景知识,并尝试自我解释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最后,真正开始阅读《穷爸爸富爸爸》,以极高的效率。
锚定阅读法认为,
读书并不拘泥于一页一页地读原书,甚至不读原书也无所谓,只要慢慢懂了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其实也就是读完了一本书。
其实,看书速度并不等同于获取知识的速度,不要为了完成心中KPI而读完一本书,那样没有丝毫的意义。
因此,读快读慢没关系,读多读少也没关系,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书的核心思想,获得新知。
3、
自己之前太想要从每本书上榨取“剩余价值”,太在意获得一本书的知识精髓的方法,太想要完美地邂逅一本书的知识,导致总是会想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如:
“做读书笔记,得写多少种符号,用多少种颜色的彩笔呀?”、“记录读书进度,用什么app好呀”、“读书要不要摘抄到本子上呢?”、“读完书,总得写写书评吧”……
其实,读书就是读书,读书就是思想的碰撞、灵魂的对话。
若是想得太多,便无法还原其本真。
如此简单的道理,却一直没有参悟到。自身的格局果真有限,仅仅因为一架子买回来无从下手的书,初心被遗忘,视野被遮蔽,行动被束缚。
锚定阅读法,除了提供了一种实操性很强的读书方法外,更多的是教会我一种“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无剑胜有剑”的曼妙理念。
牛人果真是牛人,站在牛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曾经的焦虑一扫而光。
4、
再引申去想,
付费学习看不完也没关系,可以允许自己一定形式的killtime阅读,在killtime中多思考,取其精华就成;
公众号无法日更也没关系,只要没有本质偷懒的行为,可以适当允许自己二日更、三日更……
英语学习、日语学习不要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感受到学习语言的喜悦,在愉悦中讲语言真正放到自己的脑子里去……
拒绝任何形式的懒惰的勤奋。
因为,骗得过世界,骗不过自己。
学习如此,过这一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