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其实也是某个深夜自己睡不着时候瞎想的,因为我发现自己近一年学的新东西太少了,究其原因大概是我陷入了一种学习的通病,我把它叫作“舍本逐末”。
什么是舍本逐末的学习方式
舍本逐末的学习是指明明费了好大力气,却好像什么也没学到的学习方法。学习是需要付出精力的,但舍本逐末学习法的精力都花在了准备、焦虑和犹豫上。具体有三个表现:
1. 总是衡量付出回报比,纠结于值不值得学
忽然想学一个东西,但是又怕自己付出了很多时间收益不大,仿佛连学习都有了“性价比”。事实上我们在学东西之前,总是容易高估自己愿意付出的努力,而由于人的惰性,我们很有可能就浅尝辄止了,或者学一半发现自己“不适合”,就及时“止损”了。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会纠结,不仅纠结学习与否,甚至纠结学习的顺序,毕竟自己“很忙”,没有时间兼顾,得先挑最重要的开始。
2. 不停研究学习路径,却迟迟没有开始学
决定开始学习以后,又开始研究起了学习方法。
- “如何快速入门水泥搅拌?”
- “只需 10 分钟,优雅掌握挖掘机技术”
- “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的最佳路径”
类似这种标题的文章最容易吸引眼球。表面上看这些文章总结了最佳的学习方式,让你能更快的掌握想学的知识,但实际让你事倍功半,甚至充满挫败感。一方面你觉得,别人只要花 10 分钟学会的东西,我为什么花了一星期。另一方面,阅读完这类文章让你有了一种你已经学会的错觉,实际上你还是什么也不会。最严重的是:看多了这类文章后,让你以为学习东西都不需要下苦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都是死读书的把戏,你有更快更好的“捷径”。殊不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 收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反而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
舍本逐末的另一个表现就是收集癖,看到有用的学习资料就赶紧收藏起来留待后用,然而一旦存起来就再也不会打开。这种行为和第二点类似,会给你一种收藏了就已经学过了的错觉,让你有满足感。更为致命的是,你找这些资料是真真切切花了大量时间的,你甚至为了它付费、托人,这些成本让你觉得你真的花了功夫在学习上,实际上你又是什么都没学到,你只是收获了渐渐捉襟见肘的硬盘容量。
如何破解
刚才提到的三个表现,表面上看起来都缓解了自己不进则退的焦虑,但实际上反而加深了焦虑,因为你真的还是什么都不会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分三步走:
1. 不要纠结了,有想学的冲动,就抓住冲动期(我又叫三分钟热度期)赶紧学起来。
不要纠结学什么,因为有可能最终都要学。比如当年我们学编程总问,到底是学 C++ 还是 JAVA,哪个语言好?哪个就业好?实际到后来编程语言只是工具,这些或多或少都要学习的。
不要纠结先学哪个,因为学习不是那么快见成效,而且若干年后你所学的都会被串起来。
Again,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 Steve Jobs
我深以为然。
2. 找一本评价还不错的入门书,先学起来
不要再纠结学习方法和路径了,因为只要是一本还不错的教材,都会提供“如何学习”这一章。不要纠结先从哪份资料开始看起,直接买书,买好书。写一本书付出的精力和写一篇文章付出的精力相信大家都有所体感,书籍中知识的质量完胜文章。另一方面,书是有结构的,每本书的目录几乎就是整个知识的架构。照着书中第一章提供的学习路径学,照着目录查漏补缺,一般都不会错的。
3. 取得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盲目去学不行,光学理论更不行。比如对于编程来说,光看书,走马观花很快就看完了,只有自己写一个东西出来,才是真正学会了掌握了。学投资,纸上谈兵也是不行的,只有把自己的钱投到市场里,才能感受到多空的博弈,才能体会到自己性格的弱点。
尾
说了这么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在很多人的输出都是在贩卖焦虑,我今天也卖一下,看看效果。
相关文章:建立索引式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