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开始学习《孝经·三才章第七》,先恭诵原文:
【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三才之意】三才:指天、地、人。语出《易传·系辞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依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天、地是非常神圣、非常伟大的。在天地间有人、动物、植物、山川河流等各式各样的东西,只有人能夠跟天地相配。
那为什么,人可以与天地并称三才呢?
我们看《周易·干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大家都知道天有日月星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恒常的运行没有间断,比如太阳,无论是五千年前尧舜时代,还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到今天都是东起西落,亘古不变。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能量的来源,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雨露滋润万物;大地负载万物,随顺着天时而能够成熟万物,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那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无私的来施与万物这些恩德。“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能够把天地之德行出来,是因为人能够效法天地,而行仁爱、行恭顺,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而行仁爱和行恭顺,其实就是孝。人只有行孝,才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这一章孔老夫子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这里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人、一切物,做到与天地合一。
【内涵理解】邢昺的《孝经正义》中说:“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
通过孔子层层深入地讲解,曾子从认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现在听了孔子所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等孝道,听了非常震撼,不由得惊叹直呼:伟大啊!孝道的意义是如此的广大。
孔子看到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知道曾子对于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于是更进一步,给他讲天、地、人三才的道理,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天讲的是经,经是指恒常的意思,天是恒常不变的;地讲的是义,义是利物的意思,真正利益万物,滋润万物,成熟万物,有利他没有利己;人行,儒家的内涵不仅仅是说我们走路的行,大家都记得《论语》中学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中庸》也告诉我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候,他的行为准则,是根据这个天、地,乃至于人之所以为三才的根本原因,就是讲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行称为孝行。所以说这三事,天、地、人三事,“可教化于人”,用这种孝道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训于万世。
《孝经》流传到现在两千多年,历代都在学习,比如我们今天也在传诵,真的是可以教化万世之人。夫子在这一段给我们讲述了这种深刻的孝的含义,把天、地、人合起来,所以以这个三才做为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把它讲于五孝之后。今天先解释本章章题和三才的内涵,明天我们继续。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三才之意?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
我们看《周易·干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大家都知道天有日月星辰,有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变化,恒常的运行没有间断,比如太阳,无论是五千年前尧舜时代,还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生活的时代,到今天都是东起西落,亘古不变。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能量的来源,所谓万物生长靠太阳,阳光、雨露滋润万物;大地负载万物,随顺着天时而能够成熟万物,所谓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那天地合起来的德是什么?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无私的来施与万物这些恩德。“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能够把天地之德行出来,是因为人能够效法天地,而行仁爱、行恭顺,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而行仁爱和行恭顺,其实就是孝。人只有行孝,才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这一章孔老夫子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这里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人、一切物,做到与天地合一。
2.人为什么和天地并称三才?人之所以为三才的根本原因?
邢昺的《孝经正义》中说:“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
通过孔子层层深入地讲解,曾子从认为保全身体,善养父母,就算尽了孝道,现在听了孔子所讲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这五等孝道,听了非常震撼,不由得惊叹直呼:伟大啊!孝道的意义是如此的广大。
孔子看到曾子赞美孝道的广大,知道曾子对于所讲的五孝,已有领悟,“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于是更进一步,给他讲天、地、人三才的道理,说明孝道的本源,是取法于天地。天讲的是经,经是指恒常的意思,天是恒常不变的;地讲的是义,义是利物的意思,真正利益万物,滋润万物,成熟万物,有利他没有利己;人行,儒家的内涵不仅仅是说我们走路的行,大家都记得《论语》中学过:“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中庸》也告诉我们:“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时候,他的行为准则,是根据这个天、地,乃至于人之所以为三才的根本原因,就是讲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行称为孝行。所以说这三事,天、地、人三事,“可教化于人”,用这种孝道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训于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