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性思维”的概念
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美国的教育目标已经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迄今为止采用了种种方法展开的实践,大致说来可以概括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批判性思维”的要素抽出必要的技能,然后直接地教授这些技能;另一种是注重“批判性思维”伴随的性格、情感、信念之类的情意性侧面,同技能的教授一起加以施教的方法。
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差异,可以从如下三个视点加以整理:批判性思维时的思考方式框架的差异。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思维是沿着有限的一个框架和信念排他地进行的,保尔称之为“单一逻辑性”(monological)思维;而在 “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其特征是在复数的框架中有选择地进行判断的“多重逻辑性”(multilogical)思维。
第二,关于思维技能的整合。在“弱势批判性思维”中,定义、比较、类推之类的个别技能成为目标,认为只要学生习得了这些技能就是批判性思维。它强调的仅仅是技术侧面,具有“职业训练” (vocational)的性质。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技能是囊括性地把握的。亦即,个别的技能是在批判性思维过程中得到运用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性格、信念之类的情意侧面发挥着作用,从而获得判断与结论的。
第三,关于思维之对象的课题。在“弱势批判性思维”的场合所处置的课题,属于单一逻辑且分割的思维技能、限于特定之学术领域的原子式(atomic)专业式的居多。而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处置的是伴随价值观与信念的现实性课题, “强势批判性思维” 的一个特征就是,运用了牵涉多种领域的课题。
二、对话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前提
作为发展合理的知识与情感的前提,保尔提出了如下三个原理:
1、展开适于直面课题的思维。这意味着不同的问题要求不同的思维方式。
2、思维具有一次性与二次性。所谓“一次性”,是指本质性的、自我中心的、形成非合理信念的倾向。保尔认为,这种思维无需特别的教学。所谓“二次性”,是指认识非合理信念形成的倾向,明确、诉诸理由与证据的情感及自我以外的视点也能公平对待的能力。这些能力牵涉到弱势批判性思维与强势批判性思维的差异,需要认识两者差异。
3、教育与训练的差异。保尔认为,上述意义上的未能发展人的合理性思维的教学,可以称为“训练”,但不能说是“教育”。唯有合理的技能与情感的培育才称得上“教育”。
(二)对话性、辩证性思维与“提问”
保尔强调,“对话性”(dialogical)及“辩证性”(dialectical)的思维是活跃知识、重建概念的方法。
保尔主张,学校应当从教学的短期方略与长期方略两个层面培育批判性思维。亦即,在短期方略层面,教授弱势批判性思维中所强调的具体的思维技能,设计思维教学。保尔认为,这是走向强势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在长期方略层面,要求把对话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从而能够整合伴有学生的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
(三)强势批判性思维的教学
在“强势批判性思维”中,强调微观技能、宏观能力以及支撑这些技能、能力的心智特征。保尔把这种“心智特征”分为九种:“心智自立”——独立地思考、自立性思考;“智慧好奇”——对世界持有疑问的性向;“智慧勇气”——认真地直面否定性的情感与认识的意识;“智慧谦虚”——关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局限性的意识;“智慧共鸣”——把自身置于他人立场的意识;“智慧诚实”——智慧的道德标准必须正确的意识;“智慧忍耐”——必须追求真实的认识; “对于推理的信赖”——推崇自由地推理和自己作出结论;“公平性”平等对待一切观点的意识。
批判性思维不是在真空中培养的。保尔基于上述研究,归纳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心智特征的教学方法:
第一,为学生提供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
第二, 引出学生的不同观点,并使之理解。
第三, 指出证据与根据。
第四,确保探讨课题的时间。
三、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这种“思维文化”具有六个要素: 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与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转换——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地运用转向知识与策略。在这种“思维文化”中,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有益的怀疑,迫使他们提出问题,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
在组织教学中,如下几个方面对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有效的:
“合理主义态度”。确立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知识的源泉。
“有意义接受学习”。奥苏贝尔(D.P. Ausubel)倡导“有意义接受学习”,他从教师向学生提示知识的整体形象、以便学生得以理解的“接受学习”的角度,主张所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认知中成为“有意义”的要素加以结构化。应当说,在批判性思维的教学中,有意义接受学习远远优于死记硬背。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如果说接受学习是教师向学生提示学生的整体形象使之理解的教学方式,那么,教师不向学生提示知识的整体形象,让学生自身去思考局部知识的方式,叫做“发现学习”。在探究学习中,鼓励学生自身思考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