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卖锅的阿宝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有的人奔波忙碌东求西索,终其一生无法获得内心的安稳。
有的人却早早看透生命,把有限的生命过的丰富饱满,在离开之时,面带微笑,坦然从容。
其实,后一种人不过是早早明白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懂得放弃自己的欲望,接受冥冥中的离去,懂得对当下的珍惜以及对过往的不念。
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行将就木的老年,我们就是在这种理解和接受、贪求与放弃中学会成熟。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曾列举人生各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
一、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
成年人很多焦虑来自于社交,因为需要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人设角色,而这种被社会属性定义的角色又常常是为了五斗稻米而刻意经营,并非自己内心真实的期望,于是,就在这种角色的转换中不断压抑自己,越是用力经营自己的外在形象,越是让内心承受更大的压力。
婴儿时期,你只需要闭眼酣睡或是自顾自玩耍,开心便笑,难过就哭,根本不用回应和关注外界,是彻底的随意随性。
或许这是艰难人生开始前,上苍安排给我们的一点安慰吧,但是,我们不得不放弃。
二、无所不能的幻觉
据说婴儿最开始挥动手臂时,他的认知里全世界都在随着他的手臂转动。而孩子们对超级英雄的喜爱也是因为他们简单是世界观里,他真心觉得自己也会化身英雄,拯救世界。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并非无所不能,成年之后,甚至是你想去努力,想尽力而为,最后却发现自己只能摇头感叹“无能为力”。
三、完全占有父母的欲望以及童年的依赖感
在孩子幼年时,父母把他当成自己的一切,孩子心目中,父母也完全属于自己,只要有父母在,整个世界都是完整和幸福的。
可是,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父母并不是完全属于自己,他们有他们的生活,也终于明白会有那么一天自己必须离开父母独自面对世界。
四、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里所“愿”的,其实就是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涉世未深的我们,总是对自己的未来冲满美好的幻想,我们嫉恶如仇、愤世嫉俗,相信自己一定会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更相信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
后来我们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特别,我们并不是那改变世界关键少数,也无法在俗世中坚持自己的本心,柴米油盐、芸芸众生。
五、无拘无束的自由
自由是人的终极追求,行心之所向,言心之所想,无拘无束,畅然天地,可是,现实生活中必须要遵守各种规则,藩篱禁锢,“使我不得开心颜”。
六、青年时期的灵巧和活力
青春之所以美丽,之所以让各位成年民谣歌者吟咏不已,就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活力,对世界冲满好奇与向往,是身心一体的灵巧,既能在运动中展示身体的美妙,又能为人类的思想贡献各种奇思妙想。
可是,这也必须要放弃,身体技能不以思想为转移,越来越迟缓的行动也让心思也没了七巧玲珑的光彩。
七、青春的性吸引力
曼妙身姿、精致面容,荷尔蒙让少男少女散发出无尽的魅力,卿卿我我的爱念,你侬我侬的誓言,古今中外歌词歌赋对青春的爱情投入了绝对的关注,而且这还会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
随着年龄增长,青春逝去,漫生华发,爱情转变为亲情,虽然同样深刻,但早已没了激情澎湃。
八、长生不老的空想
人类从没停止过对生命延长的探索,百岁老人永远是大家羡慕的对象,长寿村火爆的养老产业早已违背了长寿最需要的“安宁”,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命的有限,与其执迷于生命的长度,倒不如让其宽度和深度得到延伸。
九、对子女的权威
幼年孩子对父母冲满崇拜与信任,父母对子女意味着绝对的权威,毕竟他的所有生存来源都依赖于父母给予,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以及经济的逐渐独立,父母对子女的专制难以为继,父母必须要把子女当成一个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人格存在,放弃这种没有意义和未来的控制感,你才能与子女更融洽的相处。至于是做朋友还是做敌人,那要看你之前和现在如何对待他。
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
大到朝代更迭,小到个人的晋升贬黜,现代社会中,你所在的社会组织给予了你一定的权利,在其位时你可能有被权力所迷惑的权威感,但你要想想,岗位更换或年老退休后,你还是你,而不是你曾经坐过的那把椅子。
十一、自我以及生命本身
所有的执念,在终极拷问面前太过渺小,你我匆匆来这世上一遭,于宇宙历史不过倏忽一瞬、尘土一粒,一生所求十之八九也并不能如愿,但遗憾再多,面对生命的消逝,我们也无能为力,除了接受,也别无他法。
十一种必须经历的放弃,如果过分执着,就会心力憔悴,郁郁难销,如果能够试着接受,你对生命的态度会与之前截然不同,虽然会怅然于生命的无常与不舍,但换个角度,世人皆不例外,你我又何必纠结呢?
学会放弃,不是说我们就要随波逐流、悲观厌世。
恰恰是知道生命的宝贵,知道必须放弃,就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加努力的活着。
要让自己的渺小生命放出尽可能闪耀的光彩。
要用爱和奋斗,让自己问心无愧,让我们的印象留存在别人的记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