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在是看《海王》还是《狗十三》之间做出了选择,最后还是决定看"Einstein and Einsten"。自己做的决定还是正确的,很好看。
《狗十三》这部电影几乎能让所有人找到共鸣,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对于青春的回忆,都绕不开一句话:
“都是为了你好”
这句话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了。
长辈的这句话直接把自己摆到了一个绝对正义的地位。你必须听他们的话,否则就是不听话,甚至是不孝顺。
电影并没有完全站在女主的角度,去批判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问题,反而告诉观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父母的肩上真的扛着沉重的责任和重担。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只负责提出问题,它根本没有回答。
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无解吧。
以下是MrWG对此影片的见解:
“你的“自我”就像一条狗,是最忠实你的存在,可以排遣你的孤独,可以嘶吼你的愤怒,是你本想牢牢守护的珍贵,但在“青春”被“入世”这件事侵噬的过程中,这个“自我”就会顺理成章被镇压,被社会早已塑好模板的条框规则、人情世故镇压,被那些关怀你希望你走上既定的、大众默认为是正途的轨迹的亲人镇压,其中的粗暴,除了你的“自我”,再没人可感受——镇压过后呢?你的“自我”要么走丢,要么死去,就像那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哪怕你偶然与它再次重逢,你也只能假装不识,露出极礼貌的微笑和它告别。”
家人、长辈的关爱,就像一日三餐,是物质上的,虽然真实朴素,却无法给予精神的慰藉和内心的理解,父亲对李玩选择学习兴趣小组的干涉,奶奶对她牛奶过敏的忽视,爷爷催促找狗的李玩回家,父亲再婚“二妈”对她刻意讨好的旱冰鞋礼物,都是反映,她的“自我”一直被忽视,她只能大开摇滚乐嚎啕大哭;
而当李玩借由丢狗事件爆发“自我”被漠视、被不尊重的怒气时,这种“自我”的反抗,很快就又被爷爷的数落,二妈的挖苦和父亲的打骂摧毁,而同父异母的弟弟作为男胎被全家宠爱和父亲不自觉的“双标”(奶奶因寻李玩而找不到回家路,李玩被斥责还挨揍;弟弟顽皮用晾衣叉打伤奶奶,爸爸却说“没人会怪你”),更凸显出李玩“自我”遭弃的悲凉。
第一只走丢但大家并不care去找的狗,和第二只因遭弟弟“虐打”而反抗所以被送走的狗,都是李玩这种“自我”的比喻——曹保平是拍摄现实题材的导演里最不装逼的一个,比喻,并非为了晦涩让观众难懂而显出所谓玄奥,比喻,是为把想表达的主旨、意思,讲得更深刻更生动,这一点,曹导太拎得清了。除了两只“爱因斯坦”狗,李玩与陕西方言区别的普通话,她爱看的凤凰卫视,在橙子上画的世界地图,对平行世界的寄望,都体现出对自由、尊崇自我的渴望,反衬的则是现实对自由、尊崇自我的束缚和扼杀(譬如英语老师掷书打落飞进教室的蝙蝠并扔出窗外,也是类似的比喻)。
另外两个有意思的角色,是李玩的姐姐堂堂,和她爱把喜欢女孩名字变成刺青纹在身上的男友高放,比起李玩的棱角,年岁稍长一些的姐姐和高放更柔和圆润,但一样在各自成长途中努力保持自我却又一点点被抹杀自我并被社会规则同化,这是殊途同归的。影片拍出沉重、窒息的压迫感,配乐尤其出彩,有浓郁的恫吓;张雪迎的眼神透出倔犟,在酒桌上那场催促父亲带她去天文展的戏特别好,既要表现出顺从听话聪明讨喜,又要流露真实的不满和疑惑,挺有层次;果靖林本就实力派,这次依然保持水准,父亲一面固守权威一面又觉亏欠女儿的愧疚都诠释得很有说服力。
看的过程中落泪无数次,可能是影片戳中了内心某处······
( 还没有看此片的朋友,推荐去影院看一下,看看是否会引起你的共鸣,当你看懂了,也就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