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先生说:“读《红楼梦》,就是一场修行。”
大学时曾经读过,也不过是感受过它的精彩,说修行,则完全未能触及。
此番再读,一者因为下学期,全校师生共读《红楼梦》前六十回,作为语文老师,面对学生望而生畏的经典,需仔细研读,才能给予学生一些肤浅的指导;再者,这个年龄再读,是想如蒋勋先生所说,把它当作一场修行。
经典是需要慢读的,往后的每一日,则精读一回,采用概述要点加感悟的方式叙写。
第一回:虚虚实实,真真假假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全书的引子,也是全书的总纲,为全书定了调,也是所有章节中读来有难度的一回。
一.关于神话故事。
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石头未用,弃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这块石头修炼之后通了灵性,自怨自艾自己无才补天。有一天来了一僧一道,在石头边说些红尘中荣华富贵之事。此石听后动了凡心,请求僧道携它入红尘。僧人便大展幻术,将这块石头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美玉,上面刻了字,携它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得到赤瑕宫神瑛侍者日夜以甘露灌溉才得以久延岁月,得换人形,修得女体,因神瑛侍者动了凡心想下凡历劫,绛珠仙子正愁无法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便也随之下凡,打算用一生的眼泪偿还。
这两个神话故事有着暗示作用:贾宝玉的前世就是神瑛侍者,林黛玉的前世就是绛珠仙草,石头即是随贾宝玉而生的那块通灵宝玉。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缘是前世已定,而黛玉之所以一直哭哭啼啼,便是她要用一生的眼泪来还债。而石头和神瑛侍者不满天庭下凡即暗示了后来宝玉的叛逆性。
二.两个重要人物
甄士隐: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是通过甄士隐的梦幻的形式交代的。甄土隐是姑苏城的一个乡宦,性情淡泊,为人仗义,有个三岁的女儿英莲,元宵节时被仆人霍启带去看花灯被人拐走,甄土隐夫妇思女成疾,又过两月,房子因葫芦庙起火而被烧成瓦砾场,只好去投奔他岳父封肃,但在岳父家很受气,贫病交加,一天拄着拐杖在街前散心,见到一个跛足道人,唱着《好了歌》,他大彻大悟,后来便随道人出家了。
贾雨村:贾雨村是寄居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因葫芦庙在甄士隐家隔壁,两人得以认识,甄士隐邀请贾玉村到他家喝酒,与一个丫鬟娇杏结了眼缘,后来甄士隐资助他盘缠进京赶考。
这两个人物是第一回中的重要人物,他们的经历都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名字的谐音
这一回中出现的一些人名,都是有谐音的,甄士隐,就是“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贾雨村”,就是“假雨村言”,“英莲”(应怜)、霍启(祸起),封肃(风俗),“大荒山无稽崖”暗示这个故事的无可考证。“青埂”即“情根”。
名字中有学问,名字中有深意,名字的谐音与人物的命运和小说的其他方面都有一定关系。需弄清楚才能更好地把握小说的要义。
四.僧道的暗示
在第一回中,僧道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一僧一道来到石头边高谈快论,以致石头动了凡心请求他们带自己到人间享受享受。第二次是一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见到一块大石上的故事,抄录下来,后几经几改,有了《石头记》这本书。第三次出现是一僧一道因石头、神瑛侍者、绛珠仙草的事出现在甄土隐的梦中,第四次是甄士隐抱着三岁的女儿英莲在街上遇到一僧一道,僧人的话中暗含了以后英莲的厄运。第五次是甄士隐穷困潦倒之时遇到的那个跛足道人,后来甄士隐随他出了家。
这些僧道看似都疯疯癫癫,衣服破破烂烂,但他们要么有非凡法术,能使石头变美玉,能使神仙下凡,要么能预知人的命运,道出醒世警言。
他们象征的是佛家和道家两种文化,可看出是曹雪芹对他们的肯定和推崇。
五.写作缘由
在小说第一回,作者交代了这本书的写作缘由。
小说写的,即是那石头幻形入世所经历的一段故事,刻在大石上,空空道人抄录下来,后由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而写成。
作者说自己虽然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但闺阁中的女子,都在他之上,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不可因自己的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可见书中写的主要是一些女子。写这个故事,让世人破愁解闷。
开篇题一绝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义,概述了小说的大意。
在第一回中,已暗示了一些人物的命运,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前世今生的缘分,英莲的不幸遭遇,贾雨村与娇杏的姻缘等,揭示了人生的虚幻性,繁华瞬息万变,世事到头来终不过是一场空。
《红楼梦》实在是一本太伟大的书,单就第一回,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千头万绪,要理出一个头绪来也实非易事。似乎遗漏了一些东西,又似乎完整的内容反倒被自己零敲碎打,织不成章。
写到这里,感觉到按自己前面想的去做的难度,或许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读原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