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内心有着真正坚守和执着追求的人都值得尊重,每一部影片和产品也是如此,但愿每一份情怀都能很好地安放。
前段时间,《百鸟朝凤》上映遇冷,马丁·斯科塞斯和李安为其站台,方励更是为吴天明导演这部遗作下跪,也因此闹得沸沸扬扬,我也是闻了这则新闻,方才前往影院看了这部片子。
不得不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讲述的也是一个传统艺术消亡的故事。影片表现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黄土地上的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坚守传统所产生的真挚师徒情。它看似说的是民族文化,真正的灵魂是讲诱惑与坚持,更像是吴天明导演的人生情怀。
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每个导演其实都是一个产品经理,他们所拍出的影片,亦即是他们所设计的产品。
一款产品,我们常常考虑三个要素:用户,场景,需求。
坦白来讲,我们都希望,我们所设计的产品,是既能满足用户大众需求,又能传输一定的价值,也就是具备商业和情怀两重意义的好产品。然而,不得不承认,这种产品的实现难度很大。
而《百鸟朝凤》这款产品,从它的内容设计来看,传统艺术,农村题材,显而易见,它的目标用户主要是:内心存在一定情怀的用户。这一批用户,尽管覆盖的年龄层是比较大的,然而,不得不承认,纵观整个社会群体,受众范围是极小的,而具体到看电影的群体,则又进行了二次细分,其核心用户主要是:即内心存在一定情怀的年轻用户。这样的受众范围,意味着这是一款极小众产品。
那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我们的这款产品呢?
首先,我们得看一下,用户什么情况会去看电影?简单举两个例子:
场景A:平时上班上课很累,周末闲下来,和朋友一起去看个电影放松一下。
场景B:周末要和女朋友约会,去看看电影,促进一下感情。(当然,也有可能是追求异性。)
从场景A的角度来说,用户的核心需求既然是放松。那么,用户所选择的自然也就是能让自己放松的产品了,比如:好莱坞大片,看着很爽,刺激;喜剧片,好搞笑,看完心情好好......
显然,《百鸟朝凤》并不能满足用户这样的一个需求,而在这个时间段,还有另外一款极其强大的竞品《美国队长3》与之竞争,自然,很大程度上,用户不会选择《百鸟朝凤》这样一款产品。
从场景B的角度来说,用户的核心需求是促进感情。既然是为了促进感情,那么,肯定要找一些能调剂情感的片子了。什么片子能又促进感情的提升?无可厚非,用户选择爱情片的概率会大一些。从这个场景来看,《百鸟朝凤》依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同一时间段,也有一款竞品,《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2情书》恰恰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也意味着,《百鸟朝凤》这款产品被使用的可能性又降低了一些。
当然,不排除存在这样的一种场景:周末了,来看个电影,希望能有一些人生的体悟和思考。
从这个场景出发的话,不言而喻,《百鸟朝凤》是极其契合用户需求的。这部分用户,也恰恰是《百鸟朝凤》的目标用户。只是,这个场景发生的频率,相对来说是较低的。
一款用户量小,发生频率低的产品,缺乏良好的运营方案,最终的票房很低,其实是合理的。
但是,也无法否认,它依然是一款好产品。
就像不是每一个用户的需求,我们都应该去满足。每一个产品人,总该有自己的真正坚守和执着追求。说是理想主义也没错,总该是要有的。
吴天明导演也是如此,尽管不是每一种传统艺术我们都应该坚守和保留,但是,从师徒对唢呐的坚持,从吴天明导演对文化艺术的执着,我们所该感受到的,是内心深处的坚守,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恰恰是吴天明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所告诉我们的。
当然,过度的理想主义也不合理,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灵魂,有安放的地方。但我们更希望,就像这部电影的遭遇所表达的一样:我们内心安放的东西,它既讲情怀,也讲商业。
事实上,情怀和商业从来不是对立的,就像许多好莱坞大片一样,其实,也都很好地安放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而我们的国产大片,从《烈日灼心》到《大圣归来》,也都在不忽略商业本身的情况下,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意义。
正如前段时间我们在思考产品变现的话题一样,既考虑商业变现,又考虑用户体验和道德底线。这是一种类似的情况。也是应该我们合理解决的问题。电影作为文化市场的核心支柱,也正阐述了一款产品需要尽可能把握的平衡,既尊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需求,讲究市场规则,实现商业价值,又能表达艺术本身的文化价值。
每一个内心有着真正坚守和执着追求的人都值得尊重,每一部影片和产品也是如此,但愿每一份情怀都能很好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