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用不好?
很多人经常读书打卡,参加读书社群,但是感觉自己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却对生活、对工作、对自己的各个方面没什么改善。
比如明明看过这本书,怎么一点记忆都没有?别人对书中内容张口就来,而你却仅仅觉得耳熟;想写个读书笔记,却不知从何下笔;只想听别人的解读,自己读不进大部头的书籍……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
要想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先来了解一下阅读的深度的6个层次。
最浅层,是数据,就是看书时候一个个的字符,一个个金句;
深一点第二层,是信息,也就是你读懂了文字在描述的内容;
第三层,是知识,也就是把你读到的内容和道理,与自己之前的经验、旧知识建立了关联,发现了他们存在着联系;
大部分人能够到达这一层。和高手的区别在接下来三层。
第四层:是洞察,就是你发现了众多现象背后的规律,到这一层一个常见表现就是一拍大腿,大喝一声:原来如此!
第五层,是智慧,就是众多洞察之间形成了新的理解事物的层次,这个时候,可以说在某一个领域打通了任督二脉。
第六层,也就是最深层,就是产生了最深的洞见或者说领悟。这个层次上,有一种成道修仙的状态,你会发现万变不离其宗啊,一切的根源在这里!
这六个层次,越往下,越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往往很多人停留在信息和知识层次,并没有继续往下探索,没有和已知有更深入地连接,没有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体系,因此,即使看了很多的书,也仅仅是获取了一些游离在外的知识点,知识是知识,你是你,容易遗忘,没有意义。
那么,怎么做才能让读书产生作用呢?
要做到至少两点:
第一点,将读过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述一次,讲给自己听或者讲给他人听,再讲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哪里还没有真正读懂,举一两个例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或者解决问题。
第二点,有输入,就要有输出。上面讲给别人听是一种输出,但是说和写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以为说明白了,一写就发现还是理解得不够深入,所以,用写作的方式,进行观点输出,或者实践后的经验总结、反思复盘,这样才能真正把别人的信息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真正属于自己。
真正读懂一本书,是一种深度思考的过程,重要的不是书中告诉你什么,而是你从中形成了怎样的新观点、新领悟,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让零散的知识点成为搭建自己知识体系的金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