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孩子总和你对着干?读不懂他的“叛逆”,你永远成为不了好父母!
朋友的孩子自从上了初中,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各种难管,常常把朋友折磨得要崩溃。孩子喜欢唱反调,专做父母不喜欢的,还说不得骂不得,脾气特大,动辄不是把自己锁屋里,就是离家出走。对父母越来越不耐烦,顶嘴,甩脸,拒绝交流沟通。
心理学上将这种孩子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出现情绪不稳定,行为冲动,思维偏激的现家,称为进入“叛逆期”。可是这一切,真的只是“叛逆期”作祟吗?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诉求。孩子叛逆的背后,你真的读懂了吗?
一、叛逆的本质是无助
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小主角伊桑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叛逆孩子:上课捣蛋,不交作业,已经留学两年三年级;各科成绩垫底,把要家长签名的成绩单喂狗:撒谎,打架,搞破坏一个不落,把父母气到抓狂!但是,没有人发现伊桑从小就患有读写障碍,在他的眼里,字母都在跳舞,根本没办法识别,没办法集中精力。
作家刘娜说:“捣蛋,是孩子向父母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父母及时察觉他的无助,将他从困顿中解救出来,他自然没必要用调皮捣蛋的行为掩盖自己的无能。如果父母及时看到他的需求,适时提供帮助,内心得到满足的孩子,自然不需要用叛逆的方式博取关注。越叛逆的孩子,其实越无助。他表现出来的种种叛逆,不过是在向父母呼救:看看我,帮帮我!
二、叛逆的背后,是爱的匮乏
曾看过一个视频,原本乖巧可爱的姐姐性情大变,动不动就撒泼打滚,打父母,接妹妹,不可理喻……原来,自从家里添了妹妹,所有人都冷漠了她,姐姐仿佛成了多余的人。于是,姐姐也要求抱抱,却被责怪你都多大了。地开始一次次表现自己,却都被忽视了。她甚至学着帮忙干活,却成了理所当然。失落,委屈,难过,姐姐强烈的意识到“妈妈只爱妹妹,不爱我了。”所以当她发现不听话才能引起妈妈注意时,不听话就会成为她绑架父母的惯用伎俩,消极但有效。因为妈妈批评她时,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地身上。因为妈妈每次失控接了她后,会因为愧疚孩而对地特别好。就像视频最后兰海老师说的:“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需要”。可惜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孩子叛逆的情绪和行为,忽略了孩子的真实需求。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所有顽固的坏习惯和叛逆行为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如果每个父母都能听到叛逆背后的呐喊,就不会简单的跟孩子对立,堵死沟通的情感渠道了。
三、叛逆,权力斗争的产物
中国青少年报告曾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75.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父母都过于强势:孩子渴望独立,父母却事事包办。孩子想要自由,父母却将孩子紧紧拽在手中,孩于试图规划自己的人生,父母却强行设计孩子的未来。可见,孩子的“逆”,往往源于家长的“叛”。
教育家尹建莉说:“妈妈的强势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是保证自己的权威不可侵犯。”久而久之,当孩子攒满委屈,他就会越来越叛逆不听话,导致亲子间的权力斗争。什么是权力斗争?其主要表现为,父母和孩子针对一件事,彼此都想要争取一个控制权或决定权。然而,他们不会去想这个事件的一个合理性与正确性,只要自己能“说的算”就行。孩子认为“我有权利决定”。可妈妈却认为“你必须听我的”。一边是渴望做主的孩子,一边是不愿放权的父母。于是,叛逆就这样诞生了。
四、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没有叛逆的孩子,只有叛逆的父母。”孩子种种的不听话,叛逆,其实都是对父母不恰当的教育和错误沟通的反馈。孩子叛逆,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都需要改变了,而不止是孩子。
(一)看见,是改变的开始。心理学有研究,孩子的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正面动机,父母如果不能看到他这一点,孩子的生命力就会得不到释放和引导,会走向两个方向:攻击别人或攻击自己。只有看见孩子叛逆背后的动机,才能给予合适的帮助与引导。
(二)理解,是打开孩子内心的通道。《叛逆不是孩子的错》书中指出,孩逆的孩子几乎都会觉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确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样。理解是最有效消除叛逆的方法。只有家长理解了孩子的内心,说出他的需求,孩子才愿意和你沟通,倾诉。
(三)赋权,对孩子最好的尊重,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给他一个明确的界限,在界限内让孩子做主,而不是永远说不,一味的干涉,否则他就只能通过暴力来争取获得自己想要的。有句话说得好,放弃对孩子的控制,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权。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你的话。孩子的叛逆一两天形成的,自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但家长只要给于足够的爱与耐心去引导,孩子自会慢慢收起身上的刺,慢慢靠向你。
愿每位父母都能早日读懂孩子的叛逆。愿每个叛逆的孩子,都能早日回归家庭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