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图,却有爱。】
为何要读经典读物
文/天雨
(一)
“你就是要读圣经,上帝一定会带领你;你要把你手中的工作做好,竭尽全力去做:你,你,你……”甲在分享。
“你在分享自己生命的得着,能把’你’改成’我’吗?”我提醒来了一下。
“你要听她在说什么。”乙提醒我。
“我是在说我自己,不是教导别人。”甲说。
这样的对话是常有的事,为什么乙要求我听甲在说什么,而没有想“你”和“我”的用法呢?可能是乙理解甲所说的,要求我也去理解,不用吹毛求疵,这不过是表达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嘛。
没有统一的语言习惯,就会在一个小圈子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我想上帝让巴别塔事件发生,小范围的语言习惯又促使产生语言之间的隔离。
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统一的语言使用习惯,可以导致说话get不到真实信息。
(二)
一个作家,有一项基本的能力要掌握,就是语言文字和真实场面随意切换的能力。要掌握这种能力,就要学会感受文学作品人物和现实人物的感受,练习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同时把语言文字变成想象中的场景,把现实场景转换为语言文字,并调动自己的感官。长久积累,慢慢就有了感受力。
就语言的使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必须注意,就是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上帝创造的,是大家公用的东西。用起来就不能不要求彼此一致。你这么说,我就这么了解;你那么说,我就那么理解。我们不能自成一套,与众不同。否则非但不能叫人家了解,自己也没法依傍着来思维。
我们听了别人的教导,透过语言别人的语言想到的却是别样的场面。假设人说了甲,你却听成了乙,并且按着理解的乙去做了。结果却与甲大相径庭,结果越离越远。
可以看到:我们听不懂彼此在说什么,不能把语言和具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但是作家就能很好的明白,因为他们可以把语言文字和真实的场景随意切换。我们要向作家学习,同时养成有标准的语言使用习惯。如果每一个人都做到,就不会发生前面的假设。
(三)
一个出生的小宝宝,跟一个人相处久了,他就会明白那人的语言模式,行为模式,思考方式,心智模式。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蹙都展现在宝宝面前,抽象的语言文字有了形象的例子与之对应。宝宝有了效法的对象,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是自己所看到听到的。然后养成了固有的思考方式,再去探知未知的世界,他对世界的理解就是他经历过的。
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成长有很多的局限性。环境就影响我们没有养成使用语言的好习惯,语言文字和真实场景感受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搞不清晰,导致我们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看不懂别人的文字。
(四)
在我看来,经典为何可以称为经典。因为我们生命的有限性,不能同时处于很多的场景去亲身经历,去感受。经典图书却为我们开辟了这样一条路。河南理工大学的何英老师说过的鲁迅:凡有助于表达自己或可能提升民族语文表达力者,不辞古雅,不避今俗,不畏译涩,不惧褒贬,他一概勇于尝试。
我们也会在阅读中体验鲁迅先生拾掇的体验。经历愈多就越容易明白别人,也懂自己。随时间推移,你定是个思想自由的人。
经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度经典很重要。我们听不懂别人说的原因是,别人用话语所描绘的场景到我们这里理解成了另外的一幅图画。即时两个谈话的人读经典很多同时也很会表达,这种现象也会发生的概率会缩小,但是仍会有偏差。
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是因为看的人多,传递的信息多,我们被影响的多,可以算作我们的标准。我们接受到的信息一样,思考一样,感受一样,就更容易谈的来。这个和基督徒属灵的经历一样,因为经历虽有不同,但是想问题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同被圣经影响,所以两个人可以有生命深处的连接,超越种族,年龄,国籍等。我想这个也是上帝的伟大之处的一小部分
END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另一种打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