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帝王史,武则天是最特别的,她是中国几千年来唯一的女皇,又是两代帝王的枕边人,同时她还是两个皇帝的母亲,并且她还是唯一一个皇朝覆灭后,被继任王朝继续膜拜的皇帝,她的一生真正的做到了生荣死哀,今天就让我们来细品武则天的故事。
讲这个故事前,要给大家说明的是武则天并不是她本来的名字,而是后人给她的尊号。至于她具体叫什么已经无据可考,那么按照这么多年来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我们就叫她做武则天。
一,想要出人头地的少女武则天
一个人会养成什么样的性格,肯定会和她的人生际遇有关,对于年少时的武则天来说,12岁是个分水岭。
她的父亲武士彟,因为资助李渊灭隋有功,成为初唐的新贵,她的母亲是隋朝贵族杨达的女儿。
那时武士彟四方为官,武则天就随父母四方为官,这样的经历让她增长了不少阅历见识。母亲是个爱读书不爱女红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武则天也熟读文史。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我想这是武则天和当时的同龄少女所不同的地方。
可惜好景不长,在武则天是12岁那年,父亲去世,她不得不和母亲扶灵回到老家山西文水,从此生活没落,受尽了同父异母兄长的苛待。尽管生活不如意,可骨子里不屈的性格却不曾被生活压倒,反而那种渴望出人头地的的愿望却更加强烈。
她不断地想寻求向外发展的机遇,天随人愿,机遇来了。
因为美貌,唐太宗招她入宫,据史料记载,离别时她的母亲拥着她哭泣,舍不得离开,但是武则天却没有表现的难舍难分,她说“见天子庸知非福”,见了天子也许是好事呢,母亲干嘛要哭啊? 说明她对文水生活的厌恶,和一心要向外发展的性格。
十四岁的武则天被招进宫,成了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才人。或许十四岁的她还不懂爱情,有的只是光宗耀祖的渴望。
为此她做过太多努力,她熟读和她性格悖逆的《女则》,只因它是李世民钟爱的长孙皇后所作。
知道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她投其所好苦练临摹。
也曾在太宗驯马时,献计制服狮子骢。
可她终究是和太宗无缘的,虽给她赐名媚娘,可她却也只不过李世民身边一个可有可无的小玩物。
太宗一直喜欢的是温柔内敛、恪守妇道,还一心为他的女性,比如长孙皇后,比如徐慧。
而武则天的那种独立、坚强带有强烈表现欲的性格注定和李世民无缘。可这是她的错吗?只能说事不遂人愿,姻缘错配。
李世民晚年,经常卧病床榻,作为才人的武则天从旁侍奉,这就让她和李治有了接触机会。
李治虽然贵为太子,但却性格柔弱,尤其在强大的父亲面前事事不能自主,心中虽愤懑,却无处发泄。
而对于身边其他人的谄媚逢迎,则让李治更加倍感孤独。这时武则天却及时出现了,她独立坚强,果敢有主见的性格却恰恰是李治渴望已久的,所以这两个人注定是有故事的。
他们一个想要倾诉发泄内心的不满孤独,一个迫切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一拍即合。
二,恩爱夫妻共进退
对武则天来说,最苦的日子莫过于感业寺的苦修岁月了吧,毕竟他和李世民没有过海誓山盟的爱情,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折磨。
她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蹉跎在尼姑寺里,甚至她还渴望自己和李治的爱情能开花结果,毕竟那也是她能出人头地的唯一希望。
在那个儒道至尊的社会,她以庶母之身对李治念念不忘,或许天理不容,但对于一个想掌握自己命运,渴望幸福的人来说又有什么错呢?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一首《如意娘》道尽了她对高宗的思念,终于她再次回到宫中。
而再次回宫,她不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和她一起要突破世俗枷锁的还有唐高宗李治。
此时的李治虽然当了皇帝,但权利却集中在关拢贵族手中,他甚至无法决定心爱人的命运。
而武则天虽然有李治的爱,但要想掌控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在后宫有自己的位置,所以命运依然将两人紧锁在一起。
武则天不单有美貌,还有智慧,后宫里那些妃嫔,诸如萧淑妃之流根本不是武则天的对手,她的对手只有王皇后,或者说是王皇后的后位,因为后位才是她的目标。
在和后宫妃嫔的斗争中,武则天发现,后宫的势力是和前庭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如果想要坐上皇帝的宝座,就必须在前庭有自己的势力。
虽说后宫不得干政,可在李治面前,武则天从来都不掩饰自己在政治方面的天赋,因为他们不仅是爱人关系,此刻还是有着共同目的的盟友。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家虽然是李家的,但权利的中心却掌握在一些关陇贵族的手中。比如说当时的科考,即使同样的优秀,氏族子弟就比寒门学子考取的几率更大;再者,即便同样入仕途,氏族子弟更容易被重用,即使再优秀寒门子弟也往往得不到重视。
武则天是天生的政治家,她能敏锐的捕捉到双方的矛盾点,她帮助高宗培植自己的势力,像许敬宗、 李义府就是寒门势力的代表。
当前朝的关拢势力被迫放权的时候,武则天自然就能够轻易的扫除后宫的障碍,顺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命运终于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当皇后初始,为了彰显威仪,她亲子组织了声势浩大的亲蚕礼。
为了彰显自己的宽宏大度,她努力结交宗室,拉进自己与宗室的关系。她还上梳高宗,不去追究当初反对自己立后大臣的过失,以示大度。
为了表现自己贤德,她要求把自己的兄长外放,不培植外戚势力。
就这样武则天成了李治生活中的亲密伴侣、恩爱夫妻;同时她又是高宗的参谋兼战友,在政治上他们共同进退。
如果这样的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如果高宗不是身体孱弱,如果李治能有信任的前朝重臣,或者武则天目不识丁,能安守皇后本分,那么历史会不会有所扭转呢?
但历史是不会重来的。因为高宗生病,武则天就代为从旁理政,从代为理政到二圣临朝,从垂帘听政再到改称天后,武则天的政治智慧逐步完善,对权利掌控的欲望也与日俱增,此刻的她早已经不是只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武后,而是想掌控天下人命运的武则天。
三,权利是个好东西
武则天的性格爱恨分明,执政上同样如此,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原则。
虽然李义府人品低略,但因其助武则天登上后位,又重修《氏族志》抬高武家家族的地位,而得到重用。
上官仪因为曾上梳高宗废后,就被武则天让人以谋反的罪名处死。
在后宫,魏国夫人贺兰氏勾引高宗,即使她是武则天的亲外甥女,但仍被武则天毒死。
甚至因为太子李贤威胁到了自己的权利,就制造了太子谋反案,清除了对自己不满的太子党势力。
不得不说在当时的社会中,即使能力超群的男子,也没几个比得上杀伐果断的武则天的。
但如果说武则天只会专权,滥杀无辜的话那就小看她了,她还有高明的政治手腕。
封禅泰山时,武则天提出提高官员待遇,收买前庭人心。
国家遭受天灾人祸时,主动承担责任,提出避位,以退为进。
晋位天后后,提出建言十二事,劝课桑农,轻徭薄赋,施恩百姓;提高官员待遇,并且“广言路杜谗口”切实笼络了百官人心;提高母权,为日后自己夺权做好了准备;并且取悦皇帝,提倡节俭。这些措施,让她更得皇帝信任,并且笼络了天下人心。
李治死后,李哲继位,但高宗临死前仍曾下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这不但说明李治信任武则天,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武则天确实也有这个能力。
虽然彼时的武则天,能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但这样已经不能满足武则天日益膨胀野心,她要的是明正言顺的的行驶权利,而不是只在幕后操纵权利,权利这个东西这么好,武则天怎么能甘心把它拱手让人,哪怕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李哲继位三十六天,便被母亲联合裴炎、祎之等大臣拉下皇帝的宝座,改立更加听话柔弱的李旦为帝。
从此武则天开始了真正的独断朝纲的时代。当时社会奉行的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武则天以女子之身掌控朝廷,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可武则天又怎么能是会向传统低头的人呢?
借着扬州叛乱,她处死裴炎,从此前庭再无反对大臣。
借宗室谋反的契机,清除了宗室所有反对她的力量。
她授意人制造祥瑞,更是有大臣联合百姓请愿,支持武则天称帝。
称帝,是武则天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称帝才能光明正大的行驶手中的权利,才能纵横天下,唯我独尊。
四,一代女皇
公元690年,武则天以67岁高龄,在洛阳称帝,订国号为周。
武则天是一个政治家,在用人方面,她坚持利用小人,重用君子的原则。
武则天称帝前期杀伐果断,对反对她的人从不手软,甚至不惜利用酷吏频酿冤案,只为震慑朝廷, 肃清异己。
同时,武则天慧眼识珠,能够重用贤臣,如狄仁杰、娄师德、徐有功、张柬之等,可谓君子满朝。
再者,武则天重视人才选拔,改革科举制度,开元盛世时的很多人才就都是武则天时期选拔出来的,如宋璟、姚崇、张说等。正是有了这些贤能之人,武则天统治时期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社会繁荣。
另外,武则天自幼熟读文史,也是一个风雅之人,她特别喜欢赛诗,书法等,尤其是在她统治后期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投到奖赏文化活动中,现在学者说唐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那么武则天就是这个国度的缔造者。
武则天的一生都在追逐权利,权利的迷人之处在于,拥有它的人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可以随时决定别人的生死荣辱,但是当她真正达到权利的顶峰,似乎又食之无味了。
晚年的武则天不再热衷朝政,她豢养男宠,造成男宠干政,残害大臣,引起朝局动荡,直接导致了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后,武则天还政李唐,并于同年离世,终年82岁。死前立遗诏恢复自己的后位,死后和高宗合葬乾陵。
回顾武则天一生都在为权利奋斗,可这何尝不又是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抗争?虽然她曾经站在权利的巅峰,可最终还是拜托不了受制于传统的命运。
武则天是幸运的,那个男权至上的社会,曾让多少女中豪杰扼腕叹息,然而历史却眷顾了武则天,能在那个时代君临天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她又是空前绝空前绝后的,却也是雄奇苍凉的。治国她开起了大唐的盛世基业,身后留下了让人浮想的无字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