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为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对民间文化的认识。7月9日,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基层普查社会情,青春挂职建新功”暑期三下乡博勋挂职锻炼队,来到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塱头古村,参观古村落别具特色的岭南建筑,了解古村落的风俗民情,积极向当地村民请教古村的文化底蕴。
古风撩人,风俗醉人
刚来到塱头古村时就被一大波的车流人流充斥眼球,真可谓是人山人海,虽说是周末,但是这也未免太过火爆。据游客们介绍,选择来到塱头古村,除了想一睹岭南特色建筑之风采,更是为了避暑。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些古建筑普遍采用青砖建造,青砖具有透气性强、吸水性好、能保持空气湿度、耐磨损、万年不腐的巨大作用,在这炎热的暑期,身在其中便可清晰地感受到一阵阵扑面而来的凉意,所以有人说,这是能够“呼吸”的、“有生命”的建筑。
据了解,塱头古村的古建筑属于硬山式建筑,即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这种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屋两边墙上有两个像镬耳一样的挡风墙。整个村落的形式,是以一个巷子为中轴,民宅在巷子两侧,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
走到古建筑前面驻足欣赏,映入眼帘的必定是精美瑰丽的灰塑,不管是在屋檐、屋脊、樨头,还是在门楣、窗头等部位,都能看到灰塑的身影。灰塑,民间又称之为“灰批”,是岭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在旧式祠堂、庙宇和民居上普遍运用,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队员们与当地村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了解到当地的许多风俗民情。其中最为热闹欢喜的,当属元宵灯会。据村民介绍,元宵灯会已经被列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又以炭步镇塱头村、水口村、石湖山村等几条大村的元宵灯会最为隆重。每年正月十五前后,炭步镇各村都会举行灯会活动,主要由投灯和游灯两个部分组成。投灯,寓意得男丁,近年来与时俱进赋予其更多内涵,例如祝愿学业进步、生意兴隆、身体健康等。
人才济济,书香门第
据了解,塱头村绝大多数人姓黄,为北宋末年迁居至此的黄居正和夫人米氏所建立。黄居正曾考取武状元,,夫人米氏是一位才貌双全的贤妻良母。村中世代流芳的一首励志诗据记载就是米氏太婆为激励贫困潦倒时的黄居正而作,后来成为黄氏族人祖训。全诗如下:
骏马堂堂出异疆,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重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据塱头村族谱记载,村面共有书院、书室24座,祠堂8座,全村曾科考及第的秀才27名,举人19名,进士14名,是名符其实的历史文化古村。据村民介绍,塱头村的书香科考风气的形成除了受祖训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名仕效应。塱头村历史文化名人黄皞为明代成化年间进士,官至云南左参政、江西布政使司,是村里第一高官。黄皞为官刚直不阿,其时正值宦官刘瑾当道,黄皞不愿同流合污,被其栽赃陷害,黄皞顽强不屈,民因称“铁汉公”。
黄皞一生为官清廉,造福百姓,注重培育后代,留下“七子五登科,父子两乡贤”之美誉,成为塱头人的楷模,使得塱头村的书香科考风气大为兴盛,并且长盛不衰。
塱头古村建筑奇特,田园风光迷人,既是一个大型的岭南园林古建筑博览公园,又是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近年来,在炭步镇旅游管理办公室的管理下,塱头古村探索智慧旅游之路,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势头越发迅猛,为炭步镇打造“文化名镇、旅游旺镇、生态绿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