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夜深了,我静静地坐在电脑旁修改书稿。突然,电话铃响了。电话是申扬同学打来的,他声音低沉地说:“韩老师,你好!我给你发了邮件,你看看吧。”
挂了电话,我便轻轻点开邮件。申扬在信中说:“在这个炎炎夏日,我爸爸抛弃家庭的责任,离开失业的妻子,丢下迷茫的儿子,独自去了北京。他没有什么愧疚,谈不上自责,更没有丝毫的留恋。我和妈妈的心都碎了。每当看着妈妈惆怅的表情,我的泪水就无助地滑落。韩老师,本学期您主张“全家总动员,共创和谐家庭”,你说我们的家庭还能和谐吗?
申扬的邮件,打破深夜里我平静的心情。放下稿件,我开始想放映幻灯片一样梳理思路,考虑如何答复他,安抚他受伤的心灵。申扬的爸爸曾经对我说,自己不想被家庭琐事困扰,也对孩子丧失了信心,打算到大城市去发展。我多次提醒他,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一定不要因为个人工作的变动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那样,自己的孩子也就变成了城市的“留守儿童”。现在看来,申扬爸爸厌倦了妻子的唠叨,儿子的懈怠,辞掉了在济宁某律师事务所的工作到北京重新谋职,并攻读博士学位去了。这时候,儿子对他充满抱怨。他已经感受不到学习和生活的乐趣,整天心事重重,眉头紧锁。
想到这里,我意识到“走进这个“留守孩子”的情感世界,用关爱唤回迷失的亲情”多么重要!我要告诉申扬:他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父母依然爱他,并希望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
于是,我给他回复了邮件。信中说:“孩子,你父亲告别温馨的小家庭,只身到北京工作和求学。他背井离乡,迈出家门的时候,肯定满怀着对家人的牵挂。我想,他选择的不是安逸的生活。因为律师工作的需要,他在执着实现对法理和正义的追求。孩子,我为你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
第二天早晨读期间,我和申扬进行了一次长谈,引导他回顾初中两年来父母对他的关爱、包容、帮助和期望。我原以为能弥合他内心的创伤,但是,从申扬疑惑的眼神里,我感到他对爸爸已经充满了不信任。
是啊,解铃还需系铃人!我拨通了申扬爸爸的电话。作为老师,我没有权利去责怪家长,只能告诉他,我曾经的担心已经成为现实。现在,申扬的情感时间是黯淡的,充满了惆怅和抱怨。希望他能够多跟家里联系,让家庭重新恢复温馨的面貌,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真情。同时,我还把自己和申扬的往来邮件发给了他,希望他能够通过邮件和我们进一步沟通。
一次,申扬爸爸在发给孩子的邮件中说:“今天下班坐公交车回宿舍,看到车上和你同龄的中学生。自己禁不住热泪盈眶,你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放大。往日我们三口之家生活中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打动着我,叩击着我的心灵。我从来没有这么深切地感到家的温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此后的几天,我们三人之间开始了邮件的接力。从确定理想谈到人生规划,从学习进步谈到事业发展,从小男孩的困惑谈到大男人的艰辛,通过互联网,我们进行着倾心的交流。值得欣慰的是,在我们交流加深的过程中,申扬和他的父亲也实现了从误会到感恩,从疏远到亲密的转变。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次教育的成果,我鼓励申扬把对爸爸的思念和崇敬之前写进日记。我还和语文老师取得联系,争取他的配合和支持。后来,王老师拿起他的日记在班内展评。当老师读到“我要像爸爸一样正直,虽然我还不能为社会伸张正义,但是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点击键盘,写下几行文字:
远行他乡,
家是心灵的港湾,
夜深人静,
思念就像一叶小舟,
悄然飘向家人身边。
留守家园,
心像门口的风铃,
梦里惊醒,
感受到亲人口中微风,
摇响了亲情的呼唤。
是啊,真情相连。
老师也被你们感动。
我愿做灯塔上闪烁的光点。
守望每只归航的船儿,
驶入温馨的家庭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