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有关“倾听”的论述,我觉得说中了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一节录像课研讨的形式,向我们讲述了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比如,在教学中我们总说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很欠缺,我们总要对学生的发言一一附和,一一帮腔,一一概括意思,我们总要对学生的发言一一确认后,并用自己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这些表面上看来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加以提炼,提高学生的认识,其实学生并没有得到发展,只是老师心中的答案牵强的与学生的发言“不谋而合。”
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我准备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以精心备课,让教学过程熟记于心。
正如文章中一位教师说:“在教学中,我看似在听学生讲,其实我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我在心中一直在想‘下面该怎么办?下一步是什么?’,所以我只听到了学生意见是不是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至于学生在讲什么,我一概不关心”。
在教学中,我也有这样的现象,一心只想着我的教学应该进行哪一项了。如果学生说中我心中的答案,我就提炼一下,把我心中的词语板书在黑板上;如果没有说中,我会再叫下一位学生,直到说中了心中的答案为止。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发现还是对教材钻研不深,教学过程不熟悉,没有真正的让教学设计内化于心,只是照搬了一些优秀设计。
这样的教学把学生扔在了一边,学生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地钻研教材,根据本班实际有借鉴地运用优秀教学设计,预设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负责任的课”,这样做更能让自己心中有数。
另外,抓住教学中学生的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不精彩的课”,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倾听学生的发言,与学生息息相通
对学生的发言,我们要做出自己的反应,这就是“应对”。佐藤学先生讲到:课堂教学中“应对”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教师教学的中心,而教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做到有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
在教学中,我发现我班的孩子最大的毛病就是不会倾听(这也与我有关系,我就是一个不善于倾听的老师,我准备和孩子一起改变),不能听别人说一句完整的话,当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如果说的有些结巴,他就笑(这种现象,在以前我觉得没有什么,但佐藤学先生的一段话,让我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在认识和表现事物的同时,也是表现自己并构建和他人的联系。在这类学习行为中,其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与那些确定的思考和表现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不确定的思考和表现,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和表现中更能发挥威力,一切创造性行李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的践行者的行为”,不确定的发言真正是学生的心声。他在边说边想,思维正在发展,很多可贵的想法,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就在此时发生,所以现在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及时制止);如果别人在说,她就接话头,以至于发言的同学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表达不下来,学生不听别人讲自顾自的说,这可怎么办?我准备从我自己入手,倾听学生发言,影响孩子们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在教学《慈母情深》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对同学们说,今天这堂课,我准备换一种方式,谁起来回答问题我就听谁讲,其他同学的发言我一概不听,发言的同学看着我对我讲”。
其实我这是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其实接别人话的同学都是爱表现的孩子,他们之所以一直接别人的话头,其实就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你越接我越不听,你如果想说,只有听别人说完,才能有针对性的发言,才能达到让我只听你一个人说话的目的,结果让我意想不到。
开始上课了,我先让学生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辛苦的。学生自读后画出了相关的句子,并写下感受,然后和小组同学交流,我在旁听的时候发现他们都找到了重点句子,我想一会儿插嘴的同学肯定不少,全班交流时我再次重申我的要求。
生1首先找到这句话,“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我从“瘦弱”体会到母亲非常的瘦。
师:文中说怎样的瘦弱?
(这时有同学插嘴“极其瘦弱”,我没理,继续看着那个同学)
生1:极其瘦弱。
师:你是怎么理解“极其瘦弱”的?
生1:就是特别特别的瘦。
(他还在想,旁边有同学插嘴,“就是瘦的不能再瘦了”,我没理热切的看着她,她停了一下,其他同学看到我从未有过的表情,静下来听)
生1:就是,如果再瘦下去就有生命危险了,也可以看出母亲的生活很艰难。
(听说的多好啊!)
师:那你来读读这段话,同学们再读读,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2:我从“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可以看出母亲只有头低得低低的才能干活,所以脊背弯曲着,我们弯一会儿背都觉得很酸,(又有人插嘴,我没理),而母亲一直这么弯曲的工作,可见母亲是多么的辛苦。
师:你们知道母亲为什么头和缝纫机挨的那么近吗?
生3:因为母亲长时间这样,习惯了这个姿势。
生4:因为这样的姿势能让母亲看得清楚,(有人插话,“活干的多”,我没理,还是看着那个孩子,他接着说)做衣服就不会做坏,如果做坏了,一天白干了,老板还会骂的。
(同学们看我不理会插嘴的同学,谁发言我就看着谁,好像只有我们在交流,慢慢地,不再插话,认真听了)
生5:我知道母亲为什么母亲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因为干的时间太长了,母亲的眼睛熬坏了。我姑妈以前是做衣服的,现在不再做了,因为要白天、晚上的干,眼睛已经看不清楚了,我想母亲也是这样,我姑妈可以不干了,但母亲为了我们几个孩子还要干下去,母亲太辛苦了。
师:看,善于听别人说,从别人的语言中得到启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得多透彻,那你来读读这段话。同学们再读读,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6:“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我从“烤着”感觉到母子的脸很疼,(他在想,又有人插句我没理)我呆了一会儿就觉得灯泡在烤着我的脸,可想而知,灯泡一直在烤着母亲的脸,该有多疼呀!
师:如果把“烤着”换成“照着”怎么样?
生7:“照着”给人感觉很温暖,比如冬天的阳光照着我的脸,我很温暖,“烤着”就像夏天的太阳烤着我,很不舒服,太热了,这也说明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
师:那你来读读这段话。
佐藤学先生讲到,“作为阅读教学,在一节课里面能让学生多少次与教科书的语音发生新鲜的接触,这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事,很有必要返回到阅读教科书中去,一节课中若干次反复的阅读”,在一次次的阅读中,孩子有了新的发现,并且充分地谈了自己的感受,这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呀!
就这样一边说……一边听……一边想……一边说……一边听……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没有了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没有了随声的附和。没有了人云亦云的回答……发言的同学,因为有了老师的关注,说得更自信呢,发言的积极性更高了,有秩序的课堂发言,让每个同学发言的机会更多了。课堂像一股清流,缓缓的流淌着,你说的慢,我等着,点燃了你我他心中的又一粒希望的种子……
孩子,我听到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