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
有鸟雀在院子里的香樟树上鸣啭,风一打转,这声音便清亮许多。我在书房里捧读雪小禅老师的新书,《惜君如常》。读着读着,眼里不自知地就噙满了泪。这会儿,只知是睹物会思人,我竟是读书思人了。读的是文字,思的是亲人小禅。
跟着雪老师已有八年之久。
八年前,我只是她几百万粉丝中渺小的一粒,八年之后,我成了她的公众号主编、御用设计师、御用摄影师,彼此于彼此都是十分亲近的人。有时候,会有一些恍惚,这样一个微小的我,何德何能有幸做了雪老师的学生?
八年,我是先遇着了她的文字,然后遇着了她的人,一字一句,朴雅的真切,人是真切的朴雅。她的文与人像极了天地间的一树梨花,开得清澈,开得安宁。有着最干净透亮的精神质地,这股子能量在潜移默化中震慑着我的心。我是因着她,视野才得以拓宽,心性才得以打开的,万象生活继而,开始排山倒海。
你来了,便是春天
初遇老师的文字,在2010年。那时,我在川东一所大学读大二,爱书如命,每个周末都会去新华书店。天晴好的那天,偶遇雪老师的散文随笔集《刹那记》,只是粗略翻阅,不晓便爱上了。
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相遇绝不是偶然的,因着这本书,我竟幸运地与她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
从未有一位作家的文字让我如此疯狂。读后,如同中了蛊一般地深陷下去。我开始在网络上疯狂地搜索关于她的文字与信息,日日读。为了能给她留言,我注册了新浪微博。她的微博粉丝有几十万,能得到她的一句回复,该是多么异想天开的事情呀!
在我19岁生日那天,我在微博给她留言,奢望着能得到她的祝福。渺小如我,只能奢望。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她竟回复了!而且是一句非常美好的祝福语!那个生日,那句祝福,我都偷偷地珍藏在心里,永生不忘。
她在中国戏曲学院教书的那几年,时常有读者千里迢迢赶去听她的课。
2012年的3月,我第一次给她写信,一笔一画细细碎碎写了整整六张纸。
我在信中写道:
“小禅姐,喜欢您的文字已经有三年了,从大二开始一直到现在大四临近毕业。大学这几年,我看得最多的就是您的散文,我常常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持。走进您的文字世界,就像走进了一片开满红色杜鹃花的山谷,清幽境界中可寻得一种生的浓烈。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每一个成长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愿望,我愿自己能通过努力实现人生中不同阶段的不同梦想。执着与抗压能力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您说爱情不需要智慧,反倒笨拙一点更好,更真。那么对于梦想,是不是也要笨拙一点才好呢?有时候一根筋走到底的人反而会有一番不一样的成就。
“小禅姐,我的梦想是读研,当老师,然后出书。若这一生能活得如您一般丰盛,那我也就不虚此生了……”
不知道寄向哪儿,就托北京的朋友去中国戏曲学院找她,事先打听好了她上课的时间与地点,朋友便将我的信亲手递给了她。当天晚上,她带着我的朋友去了她下榻的酒店。我给朋友打电话,她就在身边,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她竟愿意与我通话。听到声音的那一刻,我的心狂跳不已,比听到梦中情人的声音还要激动。雪老师在电话中鼓励我要努力考研,她的声音,似乎还有着回响一样,温柔中带着温暖,让当时正在辛苦备考的我获得了十二万分的信心。
考研复试结束当天,得知她在天津有新书签售会,我便果断退了从西安返四川的火车票,买了去天津的火车票。
我要见她!
这个念头在心里盘旋了很久,那一刻,迫不及待穿心而出。
见到了!觉得她比想象中还要美,高高瘦瘦,皮肤白皙,留着过耳短发,一袭白衬衣背带裤,还戴着一只怀表,眉目间是女子少有的英气。她周身有一种气场,一种让人想亲近却又不禁生畏的气场。亲近的是她月华一般的脸,那上面总是泛着和煦的光,敬畏的是她学养深厚,著作颇丰,让人刚一碰触到她如炬般的眼神就生出了敬畏。
签售环节,我走到她跟前,颤抖着声音说:“小禅老师,我是吧啦。”
她记得我。
她站起来给了我一个拥抱,然后在书的扉页上写下:“吧啦,你来了,便是春天。”
因为爱她
缘分一旦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
读研那几年我常坐火车去听她的讲座。
旅行时总不忘给她寄一些当地的特产。
参加作家的新书签售会,想着她会喜欢,总会让作家给她也签一本,再寄到她的住处。
她出了新书,我会第一时间买回来阅读,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几乎废寝忘食,那本书就是我的精神食粮。
我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都是关于她的内容。我收集了她已出版的五十几本书,一本本看下来,一边读一边细致地做笔记。最后写下了几万字的论文。
毕业设计是给雪老师设计一套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从标志开始,到设计明信片、书签、信纸、信封、名片、毛笔、茶叶包装、茶壶茶杯、衣服、布包……还设计主编了她的公众号“雪小禅”,为了与她的另一个公众号区分开来,我主推“雪小禅最美微刊”,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去呈现她独特的生活方式。
毕业设计展览的那一天,几米宽的展区摆满了我为她设计的物品。展览结束后,我把这些专属物件放在行李箱里,坐火车送到她家。
当我把这些独属于她的雪氏物件一件件取出给她看时,她的眼里已经泪盈盈。
她给了我一个拥抱,我忘不了的一个很大很温暖的拥抱。
会痛的不是爱,那些能让人心生温暖、平静、沉下心来的爱才愈显珍贵。因为爱她,这些用心用情设计出来的小禅物品,充满了湿漉漉又绵软软的安稳气。
这些年我阅读的品位很大程度上受着她的影响。她在书里提到过的作家与书籍,我都会买来读。后来有机会去雪老师家中拜访,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帮她整理书。她的藏书上万册,种类繁多,我是在整理的过程中知道了木心、蒋勋、王安忆……后来这些作家的书也出现在我的书柜里。她说过,没有读过一万本书,不要想当作家!
有一回她来终南山修养,我去山中陪她,在终南山的禅园,她与我讲起王世襄、张伯驹、沈从文、钱钟书。她说,热爱文学的话,应细读钱钟书的《管锥篇》。山中夜色多寂静,她的声音轻微,可是句句在我心里,犹如洪钟。
精神明亮的写作者
雪小禅,我的恩师,是一位精神明亮的写作者。
写作三十余年,出版书籍五十余本,获老舍散文奖,孙犁文学奖。尽管如此,她却从未停止过写作,这条路,她是准备走一辈子的。
二十年前,是雪小禅文学之路的起始阶段——“心灵美文”。那时候,《读者》杂志几乎每一期都会刊登她的文章,许多“禅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迷上了她的文字,从此再也无法割舍。
雪老师从2006年开始以写青春疼痛爱情小说为主,这是她文学之路上的第二个阶段——“青春文学”。这个阶段出版了《无爱不欢》《刺青》《爱,青春》等长篇小说。在雪老师看来,作家对痛苦的敏锐程度,以及对生活细节的关照,一定比别人多。
2011年至今是她文学之路的第三个阶段——“文化随笔”。这一阶段以散文随笔为主。从青春文学翘楚到知性文化学者,她的内心愈发从容,文字有了独特的骨力,有了专属于自己的风貌。2012年出版的散文集《那莲 那禅 那光阴》是她向文化随笔转型的代表作,书中记下了她对书画、茶道、戏曲等文化艺术的热爱。
“文字要成长,要有力量。不能让文字停留在某个高点,永远让光环照着自己,而是要去探寻新的高度。”一路在成长的文字是她,一直握紧力量的前行,也是她。
她的文字是有“颜色气味”的,读一行便能闻到。“苍绿”、“薄凉”、“繁花不惊”……这些字在她的文章里如音符般跳跃着。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雪老师的语言风格有着自己的独特韵致,许多读者说,读几行字,就会知道是雪小禅的味道。她的雪式风格语言,是禅香,让人不知不觉上瘾。
雪老师的文学素养,无一不在作品中。许多写作者写关于传统书画的文章,总是存在如好事者鄙夷的“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些观点在网上一查,复制粘贴便成了自己的新文”的现象,而雪老师是真正心有鸿蒙天地的人,对古代的画家和绘画作品如数家珍,对他们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
有一年,我陪雪老师在西安交大做一场讲座,讲座前她去校内的文艺馆参观,文艺馆的孙老师接待了我们。我们看了许多高仿的书画珍品,孙老师耐心讲解着每一幅书画作品,小禅老师在与孙老师的交谈中,表达了自己对这些书画作品的独到见解。她思维开阔,观点独特,引经据典,让孙老师佩服不已。孙老师感慨:“我们这里也经常有老师来参观,但像您这样懂书画的人还真没有。”
她淡然答道:“有些人说我是一个作家,我更愿意当一个会生活懂艺术的这么一个欣赏者。这个更重要,也更幸福。”小禅老师的内核和文化底蕴可见一斑,她有一个富足于常人的精神世界。
从前,她的读者大多是青少年,他们都说是在《读者》《青年文摘》上看着她的青春文学长大的,雪老师的文字曾照亮了他们的青春。
现在,她的读者大多是中年人,他们说,读了雪老师的《惜君如常》,懂得了生活的大美,雪老师的文字陪伴着他们步入体面的老年。
雪老师每年都会去上海好多次,她喜欢老上海的荼蘼气息,她早年写的小说《长恨歌》里都是上海的风情与妖娆,看得人心神摇曳。每次去上海都会去静安寺常德路195号,她是能见着张爱玲的。
一次上海的禅园雅集,活动结束后,我陪着她去了张爱玲的故居。她站在常德公寓的大门前,那个短发、瘦高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如果细看,她眼神里的寂寥被傍晚的风吹得无限膨胀。我拿着相机站在不远处,为雪老师和张爱玲拍照,那一刻,我是知晓的,她把张爱玲藏在骨血里。
后来我们去张爱玲咖啡馆,点了果汁。
两杯。
一杯放在雪老师面前,一杯放在对面,对面的杯子旁立着张爱玲的照片。她们隔空举杯,知己与知己重逢,注定是轰轰烈烈又不动声色的。
雪老师早年的着装也受张爱玲的影响,款式多为长袍,她人长得高挑,走起路来,袍子都会生风。颜色也很鲜艳,多为明黄、宝蓝、大红,艳丽到惊心。那种色彩给人的感觉,胡兰成为张爱玲家中陈设形容过: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
张爱玲戴嫩黄边框的眼镜,她有一副边框眼镜也是这样明亮的色彩。她们有着相近的高,相似的瘦,相同的孤冷气质,我总能在她的内里找到张爱玲的影子。
如今的她,穿衣服只热衷于黑白灰,越素简越好,以前那些花花绿绿的衣裳都压了箱底,穿在身上的即是生活删繁就简的衣裳。她不在乎物质上的享乐,一双48元的球鞋她穿着去了许多城市做讲座。身边的女人背着奢侈包,穿着皮草,马上她就要在心里换算,这几万元可以让她买多少个坛坛罐罐……心疼到不行。
她坚守的是精神上有力量、有人格、有魅力,尽管她穿得再朴素,站在人群中一样有光。
她说:“年龄和审美紧紧相连——我少年时喜欢的狂放与花红柳绿已经悄然淡出视线,那些张力极强却使轻缓的、温润的东西更加如化骨绵掌。”
这种寻找的过程好似她喝茶,早年喝绿茶,现在爱普洱。
又好似她的写作历程。早些年写青春文学,现在只写传统文化的大随笔。
此刻,她的心里是八大山人极简主义的水墨画,不多一笔。
她一直都在行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她的人生状态。
每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一个人在家种植物、写字、画画、临古帖、听老戏、品老茶,养着一只孤独的黑猫。读书,与书中古人对话,心早已走遍了古今的万水千山。
还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路上,去了大半个中国,也去了土耳其、日本、法国、越南……去哪里不重要,在路上最重要。
雪老师是一名修养很深的写作者,写文章极为讲究,贾平凹先生见了她的书,也连声称赞她是文字的精灵。在她看来,只有先成为一个大杂家,广泛涉猎,写出来的文章才有厚度与深度。她从不把自己局限于文学这一个范畴,她敬佩的是像李叔同这样的艺术大家,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得深入。
她愿此生书香为伴、字为舟船、戏为知己、茶为魂伴、花草为媒……自渡彼岸。
东方生活美学家
雪小禅老师每年都会有很多场大学校园的讲座,她特别喜欢大学生的少年气,他们像一棵棵站在阳光下的小白杨。讲座总是场场爆满,许多学生都是她多年的读者,她不离,他们不弃。还有众多读者千里迢迢从远方赶火车、高铁、飞机来参加她的讲座,见着她本人的时候,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她总会深情对待每一个深爱她的读者,给那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送上温暖的拥抱。
也许你从文字里看到一个沉静的雪老师,却不知现实中的她是极为幽默风趣的。这份幽默源自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达观,还有心中的大智慧。按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一个特别好玩的人。特别是在讲座中,她总能用自己诙谐的话语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她也会跟着大家乐呵得直不起腰。
雪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细腻。她会与读者们分享她对生活的爱、对艺术的爱、对坛坛罐罐的爱,也会讲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珍贵记忆,动情处亦会止不住地哭,现场的听众也跟着掉眼泪。讲座中讲得最多的内容是戏曲,她总会尽自己的力量在大学校园里推广戏曲文化。她与同学们分享自己与戏曲的缘分、戏曲中的爱恨情仇、戏里戏外的跌宕人生,她也会邀请当地的一些戏曲演员表演戏曲节目,让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戏曲深深的魅力。
是的,她爱戏曲爱得深沉,早期写的爱情小说里都可见着戏曲的影子,近几年写文化随笔,更是毫不吝啬大篇幅来写自己热爱的戏曲大家。在中国戏曲学院教过四年的戏曲文学,亲随艺术大家裴艳玲先生,写了《裴艳玲传》;在山西卫视《伶人王中王》节目当嘉宾评委。每一件都见证了她与戏曲知己般的深情。
因着这缘分,每每说到当代年轻人对戏曲的无知,她都会感到很痛心。一次她在一所大学讲座,场面很大,整个大厅坐了五千名学生,她问:“有谁知道裴艳玲吗?知道的同学请举手。”结果黑压压的一片里只有一个学生举了手,这个学生站起来说,自己知道裴艳玲,是因为刚刚读了雪小禅老师的书《裴艳玲传》。
那一刻,她的眼睛满是灰暗。她痛心这么好的戏曲,这么优秀的戏曲大师,在大学生中却无人知晓。可越是如此,她越想要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恋上戏曲,爱上戏曲。
雪老师曾说,她对戏曲一知半解,是外行,但她对戏曲有人世间的悲悯与大深情,和别人不了解的慈悲。她愿为戏曲续命,尽她的绵薄之力。
除了戏曲,她的书法也颇有一番功力。有人夸她书法写得老道,她说那是因为她有童子功呢。年少的时候她就开始习书法了,少时并不觉得写书法有什么好,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人至中年,越发觉得写字是个好东西,字如人生啊!从而更加沉迷于毛笔的一笔一画中。
她写字用的宣纸也是极为讲究的,洒金的宣纸她不要,觉得俗气,得是那种素朴的、仿古色的、轻薄的宣纸才好。
她也画画,画的水墨画里嵌着西洋画的风情,画的油画里又藏着中国画的孤冷与留白。她的骨子里是东西合璧的,去伪存真,存的都是文化里的精髓,她对艺术的须子比常人都要长许多倍。
因为常年对着电脑写作,写了几十本书,雪老师患上了干眼症,刚开始她也很焦虑,因为她不能再在电脑上写作了。后来,她反倒觉得这种“慢下来”拯救了她,开始静下心来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文章。不看电视,很少用手机,她有了更多思考的时间。
她这几年出的散文随笔集《繁花不惊银碗盛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惜君如常》,几十万字的书稿都是她一笔一画用毛笔写在宣纸上,再让助理敲在电脑里的。
常年高强度的写作不仅损害了她的眼睛,也伤了她的腰椎。坐久了就会钻心地痛。在追求艺术理想的路上,总会付出代价,可她从未有过一句抱怨或诉苦。
五年之后,她的干眼症自愈了,她不再怕任何的强光。但是她依然坚持不看电视,用毛笔写文,有时候宁愿一个人在禅园对着一屋子坛坛罐罐说话,也不愿意去应酬,与不相干的人消耗时间。她活得越来越像一个古人,朋友问她为什么不学开车,她笑而不答,其实,她是学过车的,只是真的怕刺眼的强光,渐渐就放弃了。她喜欢骑自行车,就像是从风中穿过的人。
她愿意做那个时代的逆行者,坚持自己的精神强度,追求东方生活美学的调性,活出“雪小禅”的生活方式。她越来越真,越来越素。一个人,光芒万丈。
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我们有一个微信群叫作“一辈子的最美微刊”,只有雪老师、我、宋骄阳三个人,我是微刊的主编,骄阳是副主编。
骄阳是一个极有灵气的姑娘,1995年出生的小女孩,却早已有了一个老灵魂,写出的文字灵气逼人。我与雪老师都对她有说不完的爱。
我们成立了“微刊小虎队”,雪老师是乖乖虎,骄阳是壁虎,我是胖虎。我们时常在这个小群里沟通微刊的相关事宜,重大事情三个人在群里开微刊常委会,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在小群里玩闹、分享好听的歌曲或者说一些体己的话。
雪老师曾说过:“我有一个梦想,到老这个小虎队还在,你们还叫我乖乖虎。”她有时候会像个孩子一样向我和壁虎撒娇卖萌,我们都愿意宠溺她。
微刊坚持发布雪老师写的跟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每一期的微刊我们都做得非常用心,从选文、录音、配图,到插图设计、排版都是细致入微,精益求精。我们微刊的读者越来越多,并且得到了饶雪漫、齐秦等名人的肯定与转发。在鸡汤文盛行的当下,雪老师叮嘱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微刊自己的调性,最好的总是最孤独。我们是做给五十年后的人看的。”
我们曾在北京颐小馆拉勾盖印,做一辈子的“雪小禅最美微刊”。雪老师写到老,我们做到老。
“雪小禅最美微刊”第一百九十五期发布了她的文章《锁麟囊》。这是雪老师用心血、用灵魂写下的文字。有风骨、有格调、有深度,她是一位真性情的写作者。
发布的那个晚上,雪老师在我们的小群里哭了,她哽咽着说:“这是我写得最好的《锁麟囊》。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早悟兰因。人至中年再写,千帆过尽。吧啦,骄阳,等你们40岁时,我给你们唱《锁麟囊》!”
我与骄阳都尚且年轻,人生中未曾经历过大风大浪,无法深刻理解这其中至情至真的深意,也无法深刻感受雪老师为何会流泪。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雪老师写的《锁麟囊》读了一遍又一遍,百感交集。想为雪老师擦干泪水,却只恨那一刻相隔万里。
去年的9月21日,我和骄阳特意收集了许多朋友祝福雪老师的语音与文字,编辑成了一期特刊在当晚发布。发布当天,雪老师刚做完一场活动,在机场候机。她点开那期带着大家深深祝福的微刊,听到那些熟悉的温暖的声音,一个人躲在机场的角落里哭成了泪人。
她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别人对她的好,她从不会忘记。
几十年来读者写给她的信,她都珍藏着。家中朋友送的物品,她永远都说得出赠送者。她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她总是以一颗博爱、悲悯、仁爱、感恩的心去面对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并不完美,还有诋毁、伤害、背叛、别离,她自始至终对这个世界饱含深情,就如同她一本书的书名一样,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
生活的审美从来都是她的最高梦想
去年夏末,我和骄阳去禅园看望我们的“乖乖虎”。
雪老师的家是她亲自设计的,她用老榆木门板当地板,书柜也是用这老榆木做的。家中遍地都是她从各地捡回来的坛子罐子。她着迷于那种老旧的、有纹理的、风化残缺的、朴素天真的东西。除了坛坛罐罐还有明式家具、藏式家具、青海家具、山西柜子、废弃的青砖、木筐、竹编篮子……在禅园,随处都能见到光阴的痕迹。这些生活的审美从来都是她的最高梦想。
雪老师清晨五点起来为我们做早餐,放上绿豆、薏米、生米入锅,就爬上天台与棉花团儿缠绵。天台种了茄子和小辣椒,日日都能吃上一些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
从天台下来,她会与满屋子的草木对话,竹、菖蒲、玫瑰、百合、木槿、石斛、香槟、绿萝、鸡蛋花……对花草进行修剪、浇水,让清澈的气息更为动人。这些花草都种在她的坛坛罐罐中,老旧植新绿,这才是生活艺术。
她会一边做着早餐,一边唱戏曲。等我们起来的时候,饭桌上早已准备好了满满一桌子的早餐。咸鸭蛋、粥、油条、油饼、释迦,盛食物的器皿也是小禅老师从全国各地背回来的。器皿是生命,有温度、有气场,很多孤独的时候,它们会是最温暖的陪伴。多数时候小禅老师在写作,那些看起来笨拙的、粗糙的、充满野性的坛坛罐罐,就静静地与之相偎依。
小禅老师在文字里一直想传递给读者的是,日常的才是最动人的。在真实的生活中她确实是亲力亲为,热爱一粥一蔬。 她说这几天给我们当厨娘,我们提着布袋陪着她去买菜。她是热爱生活的作家,喜欢穿梭于市井。菜市场永远是最接地气的能量场,朴素、粗糙、动人、别致。生活不是诗与远方,而是脚踏实地地过好每一天。
爱厨房的女人保持着不可磨灭的性感,食物和器物不仅是陪伴更是生活的审美。柴米油盐酱醋茶,直指生活的本质和内心。“酌量”、“少许”是中国菜的大哲学。美厨娘爱生活,所以日常动人。中午她做了红烧排骨,因厨艺了得,我们经不住诱惑一人吃了一斤。吃完之后乖乖虎负责扫地,壁虎负责洗碗,胖虎只要负责文艺拍照。饭后煮茶看天空、吹风。一曲《白蛇传》,就一口老白茶。
小禅老师是碗控、罐子控、单车控、辣椒控、饺子控、少年控,总之,她在生活中是一个顶好玩的人。她总说,写作与生活相比,她更热爱生活。
她喜欢有情怀、有腔调、有深情的人。她要么一个人在家与一屋子的植物聊天,要么约一些“90后”的小伙伴来家中包饺子吃。她不喜欢与大人玩,不喜欢成人的世界。
这两年,小禅老师迷上了手机摄影,她的艺术灵气彰显无疑。新书《惜君如常》里的插图都是她自己用手机拍摄的。这些照片大部分拍摄于她的禅园。看这些摄影作品,你一定会感叹,一个把生活过成诗的写作者,她拍出来的照片也会充满了东方生活的诗意美学。
摄影其实是用光影写诗,她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会看到她对光的敏感度。有了光的跳跃,作品就有了一种灵动之美,照片会说话了。
她的禅园就是一个最有意境的拍摄场地,不需要布景,只要她写作累了,取出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张绝美的照片。透明的瓶子插上一枝花,有一种清浅美。老旧的罐子与明亮的春花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张力。美的器物让花生艳,让人生羡。
我时常觉着雪小禅老师是个多维度的人。她有着北方女子的直率爽朗,亦有着南方女子的灵动羞涩;她会听中国古老的戏曲,亦会听外国的交响乐;她爱极了八大山人孤绝的水墨画,亦会在达利的画前想要与之私奔;她对中国古典名著如数家珍,亦对外国文学如饥似渴;她穿一袭青灰色的棉麻衣裳站在苏州老街上,见着她的人都说朴素优雅,她亦会穿着黑色丝袜,戴着贝雷帽站在上海外滩上,见着她的人都说性感摩登;她有着男人的坚毅果敢,亦有着女人的风情万种;她有时候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独老人,一个月不出门,独自与一屋子的坛坛罐罐相伴,有时候她亦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无邪孩童,对自然中的万物爱得赤诚欢喜,一树的梨花开都能让她欢欣雀跃;她时而理性,不愿写的人,哪怕对方名声显赫也不愿提笔为之写一句话,她时而感性,一个人若是在心性上打动了她,哪怕对方只是大街上摆地摊儿的无名之辈,她也愿意花大笔墨去写之记之。
雪老师的人格魅力绝不是一面,她有的时候80岁,有的时候18岁。也许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有80岁了,等到她有一天满头银发的时候也许才18岁。她雌雄同体,南北皆宜,东西合璧,理性与感性同在。活得没有年龄,不问性别。这样的她更像一个神奇的魔方,随时带给人惊喜。
我是你的照相馆,一辈子给你拍照片
我拍过最多照片的人是她。拍了几年了,用过普通的单反入门级,用过非常棒的人像王镜头,也用手机拍。每一次我都会拍上千张,手中按下的快门无法停止。镜头里的她在变化着,从宝蓝、明黄的衣裳,到素朴的黑白灰。拿着相机的我也在变化着,从一个小丫头成长为一个大人。
刚开始学拍照时给她拍的照片都是大头照,完全不知道摄影的审美,雪老师也从未嫌弃过我的拍摄技术,总会认真准备拍摄的衣服与拍摄场景,面对我的镜头也十分认真,没有一丝敷衍。
直至后来我越拍越好,我知道了什么是留白,什么是意境,什么是东方美学,我拍她的照片得到了她的赞赏,得到了更多人的喜欢。
她总夸我有灵气,拍出了她想要的审美。
她大学讲座的海报照片多是我为她拍摄的,《繁花不惊 银碗盛雪》《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这两本畅销书里的内文插图都是我去她家为她拍摄的,2017年她出版的新书《惜君如常》,封面工笔画照片与明信片照片也是我为她用心用情的拍摄。她见证了我在摄影艺术上的进步与成长。
爱她,就像爱着大自然里的一朵花开,所以她在我镜头里呈现的是她最自然最动人的样子。她越来越返璞归真,内心干净,气场强大。
每次给雪姐姐拍照的时候,我都会说:“真美”“姐姐这样好美”。是真的很美。我们相约每一年都要为她拍几组照片,一直拍到老。
今年1月,我收集了雪老师这些年拍下的珍贵照片,她的青春、她的光阴、她的人生全部融合成一本水晶相册。相册中有一半照片是我一年年给她拍下的印记。
她收到相册后说:“一个人坐在窗前,看着相思梅花,泪落如雨。谢谢你,亲爱的学生,八年追随,早已是亲人。”
我回复:“我是你的照相馆,一辈子给你拍照片,冲洗照片。用我的方式去溺爱你。”
朋友说,如果你爱一个男人像爱你的雪老师一样,一定早嫁出去了。对男人,我的爱显得严肃吝啬,可是对她,我总是愿意去做一切我可以做的事情,哪怕花光所有力气。不是几天,几个月,也不是八年,是一辈子都还嫌不够的深情。
每一年我们都是要聚几回的,或是去她的禅园住几日,或是跟随她去各地办雅集,或是在她的大学讲座现场为她拍照。每每与她见面,心上都擎着十二万分的欢喜。
她对我总有一种疼惜之心。在我选择事业,选择伴侣,选择生活方式的时候,她都在最关键的时候给了我提示。去年,当我为着是否要辞去大学教师工作举棋不定时,她在电话那头坚定地对我说:“吧啦,体制内的工作会束缚了你的艺术灵气,自由职业者会更适合你。”她的话语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次日我就交了辞职申请书。
此后,我离开古都西安,回到了湘西浦市古镇,成为了一名自由写作者,幸福着。
雪老师建议我应多写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不要赶大时代“十万加”的时髦,我心怯,觉着自己还没有底气去驾驭传统文化,写了也不一定有读者看,我便继续写时兴的小文章,然则内心还是诚惶诚恐。有一天在电话中再次提到这件事时,雪老师却不批评我了,她说:“吧啦,我知道你的难处。现在的我已经有固定的读者群,但你不一样,你还年轻,写一些流行的文章也不要紧,你总得靠文字养活你自己的。”我听着这贴心的话,心中有无限的暖意。
2016年的冬天,雪老师在西安理工大学有一场讲座。我的父母也去参加了。活动结束的时候,读者们蜂拥上去找她签名,可她径直走到了我的父母面前,他们之前从未见过,我不知她如何认出他们的。她握着我母亲的手说:“吧啦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女儿。”我在一旁听着,鼻子一阵发酸,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幸福。
她也操心我的幸福,希望我能找到真正的归属。她说我的伴侣应比我大几岁,成熟稳重,格局大,有内涵,能在精神上懂得并支持我的写作梦想。她太懂我,我的忧伤,我的喜悦。她哪怕没有在我身边,也能感受到她就在我的前面走着。
她说,吧啦,等你结婚了,我一定要来当你婚礼的证婚人。
那一天,哪怕在脑海里幻想着,也会美好得让人落泪。
最好的陪伴,就是不离不弃
今春的一天,雪老师整理东西,无意间翻到了六年前我写给她的第一封信。我们都掉了眼泪。最好的陪伴,就是不离不弃。她是我人生中的大贵人,如果没有遇见她,就不会有现在的我。六年前,我大四在读,是她无数粉丝中的一个,信里认真地写下:“小禅姐,我的梦想是读研、当老师、出书。”现在这些梦想真的都实现了。
人生中遇见一位疼惜自己的恩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她从不吝啬对我的关爱、疼惜与鼓励,我人生中每一次大的转折都是她为我做指引,她也特别器重我,甚至对身边的好友说,我是她最出色的学生。
从未给别人新书写序的她第一次给我的短篇故事集《当茉遇见莉》写了推荐序,她在序中写道:
“如果说见证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是荣幸,那么很荣幸,我见证了她一寸寸的成长轨迹。
从一个稚气的小姑娘到下笔从容的写作者,从一个大学生到大学老师,从手机摄影到有独特品位的摄影师,从平凡女子到有生活品位的李菁……时光赠予她金线,织成了自己的梦想。上天太厚爱这个女子了——给了她美貌,又给了她才情。而且,年轻得像一株翠绿的小白杨。
行走、读书、写作、摄影、设计,李菁每一项都是她这个年龄的佼佼者。重要的是,她始终保持着低调谦逊的温度,那是个低姿态的温度,谦卑者的姿态。”
她去听了陈丹青先生的讲座,被陈先生对恩师木心的深情所打动,她说:“等我老了,希望你依然在身旁。”
我坚定地回复她:“我会一直都在,不离不弃。”
我们说好了,等她80岁满头银发的时候我还要为她拍照。那时候的她站在樱花树下,满头银发,着旗袍,穿心爱的球鞋,站在我的面前,樱花瓣落在她的发上,肩膀上。她低着头,下巴微收,眼里看着落在身边的花瓣,细数光阴。
她依然是18岁时的天真模样。
我那时候也老了,穿着长裙半蹲在她的面前,举着相机,为她拍照。一边拍一边提着裙角,嘴里喃喃地说:“姐姐,真美。姐姐,真美呢。”
李花缤纷枝头闹,雪绕枝头禅意生。
她是我的恩师雪小禅,这个世间独此一枝。
青年作家李菁继《见素》《当茉遇见莉》后,全新青春励志作品!
内容简介
这是作者李菁一路追梦的纪录片,是一个自卑的小镇女孩蜕变成财富与时间都自由的独立女性的成长历程。她带着一颗赤诚的心去寻求她理想中的生活,矢志不渝。因为她相信,上天总会给那些敢于活出自我的人最大的奖赏。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特立独行的猫、李爱玲、杨熹文、马德联合感动推荐!艾明雅、沈嘉柯倾情作序力荐!
◆看着梦想,你是咬牙坚定前行,还是颓然退场?如果你想要坚持,就必须通过自己的才能、智慧、勤奋、决心去创造属于自己闪亮的一生。你的潜力或许在你不顾一切的那一刻,喷薄而出。这本书,可以给你追梦的力量,一往无前,无所畏惧。愿你的眼中有万丈光芒,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随书附赠三张精美摄影明信片。
◆李菁亲笔签名版限量发行。
◆全书彩印,插图一部分是李菁的摄影作品,一部分是摄影师双一为李菁拍摄的美照。封面摄影来自人气摄影师:@雨亦书Sama。
李菁,笔名吧啦。
艺术硕士。曾为大学教师,教授艺术设计与广告摄影相关课程。
畅销书作家。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随笔集《见素》,短篇故事集《当茉遇见莉》,励志随笔集《你的人生终将闪耀》,摄影文字集《向美而生》,新书《守住:活出最好的自己》正在热销中。
生活美学摄影师。其摄影作品格调唯美,意蕴深长,被选作梁实秋、雪小禅、张晓风等名家著作的专用插图,累计为100名女性拍摄个人写真。
摄影美学导师。亲手打造网络摄影梦想课堂,教授手机摄影摄影美学课程,公开课听课学员达10万人次。
遇见美宿主人。在湘西浦市古镇打造的“遇见美宿”被评为人气诗意民宿,带动了家乡旅游业发展。
自媒体达人。拥有阅读量千万级的爆文经验。被《人民日报》微信公号,十点读书App等众多流量级平台转载,成功打造个人IP。
新浪微博:@遇见李菁 个人微信号:lijingsheying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