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笔者:之前的日更发现内容过长,压力山大,以后会分成多篇来写,本篇包含第一部分成就动机)
特质流派的研究包括:
成就动机
亨利·默里认为成就需要就是渴望“完成艰难任务;通过掌握、操纵或组织······来克服困难,达到高标准;超越自我”。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成就动机的两种类型:
- 内隐动机
- 自我归因动机或外显动机
一、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
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把大把精力投入工作。但高成就需要者并不是对每件事都很努力。他们把热情集中在那些有可能带来个人成就的工作上。对日常琐碎事情兴趣不大。但那种需要创造性并且有机会显示能力的事情,对他们很有吸引力。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那些需要对结果负责的工作。他们希望对成功的赞扬,但也愿意接受对失败的批评。高成就需要者尤其欢迎有关其工作的具体反馈。有些工作的人士不容易得到他们工作做的如何的明确反馈,比如社区社会工作者,相对而言销量、生产率和利润数据对工商界人士就是非常明确的反馈。高成就需要者不但希望得到这种及时反馈,而且希望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做出预期,并制定长远计划。
二、对成功行为的预测
本质上讲,父母要培养孩子的高成就动机,就应该长期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增强孩子的个人能力感,而不应该总是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培养孩子高成就需要的关键,是父母在过分干预和放任自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努力争取好成绩,给他们奖励,还要对他们的成绩表现出热情。
高成就需要是一把双刃剑。同样的高成就动机既能帮助一些人获得成功,也可能妨碍工作效果。例如高层管理或行政人员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们代表上级激励下级的能力,过分关注自己成就的人,可能难以放弃对细节的控制,不能切实的依靠下属。有些研究发现,成就需要与基层管理者的成功有正相关,但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成功无关。
三、性别、文化和成就
多数成就研究都以男性为研究对象。后续的研究在比较男性和女性的成就行为时,还有一些变量在起作用。比如:男性和女性对成就的看法不同。由于性别角色社会化差异(见十四章),男性和女性在看重哪些成就,或把哪些成就看作自己的目标方面存在差异。
其他研究者还发现,男性和女性界定成功的方式不同。在西方社会,男性更多地按照外部标准看待成功,比如获得声望和对成就的认可。相反,女性则更看重成功的内在定义,比如他们是否达到了设定的目标。
在把研究结果推论到非西方文化时,也要持谨慎态度。研究者发现,成就的含义作为一种文化功能有时是不同的。在美国这样的个体主义国家,成就通常被定义为个人的成功。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员工在完成了自己分内的工作而公司实现了目标时,可能有很强的成就感。对个人声誉,人们既不追求,也不需要。
四、归因
一些心理学家希望解释人们在成就问题上如何理解自己的成败。这被称为归因,决定着我们对自己的表现有何感觉以及将来在类似情境中我们会怎样做。
有多种方法可以分析人们对自己的表现做出的归因类型,研究者一般关注三个维度。
- 稳定性:人们把自己的表现归结为稳定的原因,比如智力,也可以归结为不稳定的里有,比如运气。
- 控制点:归因可以来自内部,如努力程度,也可能来自外部,如考试难度。
- 可控性:人们能否控制导致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认为成功来自内部,才能够增强人的幸福感。如果你觉得成功来自于阳光晃了对手的眼睛,那么取胜可能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感觉。
一个人对未来事件的反应往往取决于人知觉到的行为原因的稳定性。如果人们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原因,可能不会期望下一次交手。如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坏运气,你就会渴望着下一场比赛。
这种分析还显示出提高成就动机的一种相对容易的方法:改变人们的归因。几位研究者对大学新生做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向其中一些学生解释说,刚入学的第一年,成绩不好的原因通常是暂时的。换句话说,他们用不稳定的归因(“大学第一年总是最困难的”)取代了稳定的归因(“我不是一个好学生”)。这些用不稳定归因解释成绩的学生不仅下个学期的成绩提高了,而且后来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成绩也较好。这种方法应用于教育、体育、商界和其他成就领域的效果都很明显。
五、成就目标
成就不仅取决于我们时候对自己的表现做何解释,也取决于我们最初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成就目标提供了人们在成就情景中渴望达到的目标。多数研究者将成就目标分为两大类:
- 掌握目标:与能力的增强有关。受掌握目标强烈驱动的学生会努力学习一门课程的重点难点。对教材的理解和精通感会带来满足感。
- 成绩目标:是为了向别人展示成绩。受成绩目标强烈驱动的学生希望得高分,可能的话要得到全班最高分。因为得到好成绩而受到赞扬会带来满足感。
另外的角度,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不仅渴望成功,有时候人们更在意不要失败。因此,还需要区分趋近目标和回避目标。若把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再划分为趋近类和回避类,就得到一个2x2的成就目标模型。
研究者一致发现掌握目标带来更高的成就。受掌握目标驱动的学生比受成绩目标驱动的学生会选择更多的挑战性课业,对所学课程更感兴趣。
但并不是说成绩目标毫无可取之处。在一些情况下将掌握目标和成绩目标结合起来当然有效。多数时候,成绩目标的优势仅限于成绩--接近目标的情况下。成绩--逃避目标的学生,那些只是在失败时不希望自己显得太差才被驱动着接近课业的学生,通常比抱有其他成就目标的学生成绩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