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日历翻到了2016年的最后一个月,就像在九月下旬朋友圈里纷纷表态2016最后100天打卡计划一样,12月1号那天,人们有又纷纷慨叹,2016年只剩31天了。
但实际上,即便已经到了2016年最后一天,大多数人也只是再发一通感慨过后,一切还照旧。似乎不是真的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每个人都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然而,即便你的生命还有几十年,真的就可以愉快地玩耍了吗?可以听听《罗辑思维》第一期的节目:末日启示——向死而生。
在玛雅预言中,2012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在节目中,罗胖开始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讲了相信末日与否的内容。我本人并不相信世界末日的说法。估计多数人也不会相信,只不过是一个聊天时的话题。
但是,从世界末日很容易引出死亡这个话题。在中国文化中,是很忌讳死这个字眼的。这种民族性心理习惯深深影响到作为个体的人。正是如此,我们并不会像古埃及人那样活着就是为了死后的一切做准备,倒真的是活在当下了。然而这种活法却容易流于得过且过。
向死而生,这个说法我第一次听说是因为李开复的那本书《向死而生:我的死亡学分》,第二次听到这个词,是在一次线下心理沙龙。李开复的书我没有看过,当时也没有完全明白向死而生在说什么。在那次心理沙龙上,老师用倒计时的方法诠释了自己对向死而生的理解。当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下多少多少天的时候,你内心受到的触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想这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心理基础。罗胖则认为心中保有这样一个死字,就不会作恶。他还举了几个名人的例子,慈禧、路易十六和戈林。我想,乔布斯说的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也许就是受了向死而生这个说法的影响。
向死而生对我们普通人的意义可能不是那几个名人的不作恶的幡然醒悟,而是让我们从得过且过的状态抽离出来,去“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
#从零开始学习写作#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