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聚餐时,看到朋友拿着一本《解忧杂货铺》,恰好CJ对这本书也很感兴趣,想一起讨论分享一下书中内容,于是开始对话:
CJ:“咦?这本书听说很不错哦,你看完了吗?”
朋友:“看了呀,的确很好看呢。”
CJ:“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呀?”
朋友:“额……嗯……,我忘了。嘻嘻……”(苦笑状)
沉默。
至此对话结束,头顶一只乌鸦“吖吖”飞过,留下了一串省略号……
相信类似场景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有出现。在月头看了一本书,到月尾就已忘记。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书中知识深深印在脑海里?CJ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主动地进行思想输出
人们常说:“我们向别人讲解书中内容时,才能真正理解它”。
当我们以“思想输出”作为阅读的前提,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而亲手写(码)文章比口头叙述的印象更为深刻。
阅读的最高目的是学以致用,按照“记笔记→思考→写感想→定期回顾笔记→思想输出、分享文章→践行”的流程,能帮我们达成目的。
记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看到感触比较大的句子,写在本子或记录在电子设备上就行。要注意不要拍照保存,而是写下来或者码字。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加深记忆。
倘若想记下来的句子太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程序进行筛选:
1.通读。快速阅读全书,可以只读每段话的第一句,把觉得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读完一遍以后,再把折角的页重读一遍。如果仍然觉得好,就把另一个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角的那几页,如果仍然有所感触,就用笔做上记号。
最后,再读一遍“3”中的内容,把仍然觉得心动的语句摘抄下来就行了。
思考激发更多的灵感
以前CJ看书时往往是一直跟着作者的思路走,看完之后感慨一声,“哦~~,原来是这样子,我懂了”。
燃鹅,一个月后就忘得一干二净。
现在,我会问自己这些问题来促进思考: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我最喜欢书的哪个部分?
这本书对我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在哪里?
它的缺点是什么?
书的观点完全正确吗?能不能举个例子反驳一下。
其实这些问题可以用在很多地方,例如看完一部电影、听完一首歌、打完一场电子游戏,我们都可以这样问问自己。
只要这样做了,就不至于“过目即忘”。
写感想获取原创思维
我们把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写下来,也是感想。
如果觉得太麻烦,我们可以只写一句话。例如读书的日期,作者,出版社,或者写“这本书很有意思”这样简单的话也行。别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写和不写,差别非常大。
假设我们一年读了10本书,却一个字都没记录下来。到了年终我们只会感到“读书无用”。
但如果记录下10本书的读书过程,哪怕只有一句话,到了年终我们都能多少回忆起一些读书时的领悟。正是这些话的存在,让读书成为一次看得见的体验。
而如果我们把感想写得更详细一些,或者还采取了实践行动,再回头看这些记录,就是“读书为我们创造了价值”的证据。
提醒一下,可能有些朋友觉得这样做太过繁琐。刚开始时CJ建议把重点放在“写主观感受”上,一次只写一部分。
如果一开始就想写得很完美,只会让我们越来越难下笔。毕竟刚开始能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慢慢地我们就会越写越多。
阅读时获得的感想就是原创思考的源泉。另外,CJ会参考豆瓣上的书评来获取灵感。
养成回顾读书笔记的习惯
回顾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原创文章或思想的输出,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为了更容易地坚持重复阅读,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场景进行重读。
例如在睡觉前,通勤时,或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量化重读频率,一周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CJ在周末会到公司附近的咖啡馆,安静地读读书、做做笔记,或重读过去写过的笔记。
即使是漫无目的地重读,也会有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好句子。
思想输出帮助消化书中内容
可以向别人说,也可以写给别人看。
每看一本书,CJ会按以上步骤来吸收书中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然后把想法写在公众号上,再分享出去。
知道自己要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我们才会去调查那些从未在意过的出处,资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观点,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样做极大加深了我对书本内容的印象和理解程度,甚至可以脱离书本,以后只需定期回顾自己的文章就能重新获得灵感。
要知道,人并不是无所不知而去演讲或出书,而是通过讲和写,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获取丰富知识。
践行是一切的开始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学以致用,通过运用书中知识来创造价值。
读书是最便宜的自我投资,只要方法得当,回报是非常大的。
假如一本书有十个知识点,我们能完全消化、灵活运用其中一个,就已物超所值。
所以,千万别做一个看客,要做一个行动家。我们才会有所改变。
这篇文章,就是CJ看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奥野宣之)后的践行和所想所得。
以上,是掌握“活学活用”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