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爷爷,爸爸,
上次那封信之后,你们给我打电话,对我想要去做「禅修」感到很不理解,也不知道这有什么用。所以,这封信我会写一些我对于「有用」的理解,以及对「佛学」和「禅修」的认识。
我们的传统总是讲实用主义的。读书是为了将来能赚钱,结婚是为了生孩子,将来老有所依,科研是为了给国家给人民做贡献,仿佛一切都得有个「正当」目标,要是没有这个目标,这个东西就不值得追求。倘若一个东西没有立刻能「实用」的效果,比如「哲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很浪费时间。近代洋务派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中国比西方落后的只是实用的技术,思想上是明显高于西方的,至于哲学,那不但没有用,还是有害的。春秋时代,孔子传道,国君问孔子,为什么要讲「仁义礼智信」,答「唯有以仁治国可以使万邦来朝」。即便是在今天,如果有个人说「我是学哲学的」,马上就会有人问他「哲学有什么用」?回答「能平衡心态,更豁达地面对人生挫折吧」也许能换来一些理解。可倘若有人直言不讳「学哲学没有用」那就会换来一声鄙夷「浪费时间」。
然而,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就是讲究「无用」的,哲学的高贵就高贵在它的「无用」,只是纯粹的思考的乐趣。就连欧几里得这个几何学家,也以标榜自己的「几何学」是「无用之学」而自豪,有青年问他「学几何有什么好处?」他便拿三分钱打发青年走人,留下一句「这人竟要从我的学问中获得些好处,拿些钱走人吧」。讽刺的是,「无用之用」最后竟然通过「有用」证明了其更大的价值。比如我们天天不离手的手机,它所需要的技术至少要在「广义相对论」之后才能开发出来,「广义相对论」就这样「无用」了近百年的理论所依托的数学工具「非欧几里得几何」却是「无用」了近千年。同样是近代学者,王国维就反对张之洞「西方的意识形态是其经济、技术的根基,以落后的意识形态去追求先进的经济、技术注定事倍功半,然而意识形态也有自己的根基,那就是号称无用之用的哲学。中国之所以在技术层面上落后于西方,正是因为中国缺乏哲学传统,凡事太注重实用所致;若想对这样的国民性做根本之改良,就必须以哲学来纠偏补弊。」
为什么我在开头要写关于「哲学」有没有用的讨论呢,因为我接下来要写「佛学」。佛教跟其他宗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允许,甚至鼓励人们「思辨」。佛教经典中记载的也多是佛陀本人跟别人辩论的故事,这一点很有点像苏格拉底跟人辩论的对话。「佛学」永远鼓励人们提问,也就意味着,它永远不要求你「盲目相信」。这一点跟其他宗教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所以,我在这里也不称之为「佛教」而是「佛学」。这里我不会写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甚至祈拜,礼佛,素食在佛教里也都不是佛学的本意。「佛学」真正的第一价值观是「自由」。
首先,我们平时所思所想的东西,很可能都是错觉。比如「快乐」,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快乐,追求快乐?生物学家对此有着进化学的解释,那就是为了基因的繁衍,所谓基因,就是每个人生来所携带的遗传物质。为了传播基因,我们的生活其实主要就围绕着两件事情,生存和生育,其他的像工作、竞争,权斗都是为了这两件事情而做的。那么「快乐」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为了鼓励我们去做这些事情。当我们在竞争中成功时,吃到好吃的东西时,追求到异性时,基因都让我们感到「快乐」。到这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两点:1)快乐是短暂的。2)我们并没有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因为只有我们期望「快乐」才会受基因驱使去做那些事情。而只有「快乐」短暂,我们才会在满足了之后继续去做下一件事。而只有大脑没有明确意识到「快乐」是短暂的,我们才会不断地受基因驱使去做这些事情。我们就像前面挂着萝卜的推磨驴一样,快乐只是一个诱饵,诱使我们不断传播基因,仅此而已。我们做什么事情之前,会觉得做这件事情有多快乐,而当真正做了之后,却又感到很空虚,我们真的体会到快乐了吗?「佛学」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苦」,而这就是「苦」,梵语原文中「苦」还有一个意思,是「不满足」,道出了「苦」的真相。
接下来,烦恼也是错觉。基因会让我们觉得糖和油脂是好吃的,因为在远古时候,这两样东西都非常稀少,有吃的时候就尽量吃,确实是更利于生存的,而在现代社会,反而少吃这些更利于我们健康,基因告诉我们这些好吃要多吃,这是「错觉」。本质上是因为环境变化太快,而自然选择还没有生效。而另一种错觉,我们在统计学叫做「假阳性偏误」,可以理解为「杯弓蛇影」,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能我们害怕了100次,真正遇到危险的不过是1次。基因告诉我们要恐惧这些,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弓影、井绳而已,这是「错觉」,基因根本不关心什么是「真」的。
日常生活之中,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情境不过是这两种错觉。所以佛说,人生充满了苦,快乐是虚幻的,烦恼也是虚幻的。而除了快乐和烦恼是错觉,佛陀还讲了更深一步的错觉,那就是「我」的错觉。
佛教有句话叫「五蕴皆空」,所谓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用现代的语言解释是:
色蕴:人的身体形态,眼、耳、鼻、舌、身。
受蕴:人的基本情绪,痛苦,高兴,担忧。
想蕴:人的基本感知,视觉,听觉,嗅觉。
行蕴:人的想法和行为,比如思想和做事习惯。
识蕴:人的意识,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这么做事。
那么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五蕴可能并不是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我们的肉身不可能长出三只眼,三条腿,因为我们受到基因的控制。我们的基本感知也受到外界的限制,不可能我看到一张桌子,却把它想象成看到了一盒蛋糕。我们的情绪还是无法控制,当我感到愤怒的时候,我甚至不能说愤怒消散它就消散了。同样的想法也不受我们控制,当我告诉你「不要想粉红色的大象」的时候,你的大脑就不自觉地想大象了。同样的这背后的意识,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想,怎么做,也是不受我们控制的。
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完全不能控制,而是说「我」跟这「五蕴」不是直接控制的,中间还隔了一层,就好像我能通过移动一把椅子来「控制」椅子,但因为这中间隔了一层,我就不能说「椅子」是「我」的一部分。而上面说的「五蕴」也不是「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才说「我」无法直接控它们,它们也就不属于「我」。剥离了这「五蕴」之后的「我」还剩下什么呢?佛陀认为,什么都没有剩下,因此,才有了「无我」一说。事实上,不单单是佛学,现代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也有类似的结论,如果你们感兴趣,我可以在下一封信当中,我可以讨论一些更「科学」的实验证据。
上面简单地写了「快乐」与「烦恼」的错觉,更进一步到「我」的错觉。下面才是佛学的真正价值观:「自由」。说到「自由」,不得不先提的一个问题:人到底有没有「自由意志」?
我们通常认为的,因为什么原因,我们做出了一个决定。但是现代心理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发现大脑有很多个模块,互相竞争,轮流坐庄来控制大脑,常常是某个模块已经控制你了,已经做好了决定,才让你意识到你「做出」了这个决定,然后由大脑的另一个叫做「叙事自我」的模块再编出一个「理由」让你相信这是你根据「理由」做出的理智决定。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本质上是先有的「决定」才有的「理由」:我们没有「自由意志」!==更颠覆的观点是,这些模块是没有一个「理性」的,它们都是凭感觉做决定的,理性只是它们之间互相竞争的工具,本质上还是谁的声音大就听谁的。大脑在平时就是吵吵闹闹乱哄哄的,不信的话,你可以试试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呼吸上,尝试什么都不想,就数自己的呼吸,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有办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数一会儿就忘记数到哪了,各种各样的想法会不断地冒出来,你根本控制不了。佛陀认为,这些想法不是「你」的一部分,而这,再一次印证了佛陀说的「五蕴皆空」和「无我」。
我们没有「自由意志」,佛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对此并不绝望。佛陀说,你可以通过修行,战胜那些模块,掌握控制权,拥有自由意志。这个方法就是「内观」派的方法:静坐冥想。冥想的目标,正是获得对大脑的控制权,获得自由和对事物的洞见。
冥想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步,坐下来,第二步,什么都不想,一心一意地关注自己的呼吸。这个功夫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大脑是有「默认模式网络」的,可以理解为看电视有时没信号,「兹兹兹」的背景噪音。冥想,恰恰是要求你不能进入这个默认模式网络,你的思想不可以信马由缰,而要专注在呼吸上,能坚持的时间越长,功夫就越深。这个功夫本质上是为了不被那些看似强烈的感情和思想的困扰,专注呼吸不是目的,目的是练习获得对大脑的控制权。专注呼吸只是基本功,练好了这个基本功之后,你可以把专注的功夫用在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上,可以专注地欣赏一朵花,专注地吃一顿饭,专注的工作学习。这就是佛陀说的「活在当下」。
不过「活在当下」仍然不是目的,内观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事物的洞见。也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我们已经知道了五蕴不属于「我」,内观冥想要做的并不是去否认这些情绪或者想法,而是承认他们存在,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但不受他们影响。打个比方,当我生气的时候,「我」就好像在看我的情绪正在像狂风一样肆虐着,但「我」仍然安然坐在房间里,外界肆虐的狂风放佛跟我隔了一层玻璃,我看得到它们,也接受它们的存在,但并不受它们的影响。到了这个境界,我就脱离了「苦」,接近了佛陀说的「涅槃」。
也许你们会觉得,这个「佛教」跟你们在国内看到的「佛教」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那些像「积功德」「佛祖保佑」的概念根本没有出现。因为通过对佛教徒的布施或者修建寺庙佛塔来谋取功德,求得佛祖保佑,这是世人一厢情愿的「交易」想法。人们去求佛,无非是心中有一个欲念,凭自己的力量满足不了,有什么东西得到不到,于是就去贿赂佛祖,指望佛祖帮他得到。而佛学的核心思想是人不应该被自己的欲念控制,所以就算真的有拥有超能力的佛,还听见了你的祈祷,他又怎么可能动用超自然的力量来纵容你的欲念呢?佛学处处强调自由,求神拜佛无疑是南辕北辙的做法。
还有通常我们所认为的佛教是「消极」的也不是真的,如果你们真正理解了我这封信,可能更接近的感觉是佛学是「勇猛精进」的。佛学从来没有让你「没有」感情,而是说不要被感情所控制,如果一个人有技术,有想法,想要创业做公司,佛陀不见得会反对,事实上佛陀本人就很积极进取,到处发表演说,搞辩论,带徒弟,这就是创业。而如果有人认为赚钱是第一位的,自动把人分为能帮他赚钱的有用的人,和不能帮他赚钱的没用的人,佛陀则大概会认为他的双眼已经被欲念蒙蔽了。又或者再有人看破红尘,万念俱灰,对什么东西都没有兴趣,看世界都是灰色的,佛陀也大概会认为他的双眼被感情劫持,沉溺在灰败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了。
最后,我想跟你们聊一下我去的这个内观学校的组织历史,希望能打消你们的疑虑。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几个美国人分别去亚洲学习了内观,其中一个回到美国之后写了本书传播内观的思想,后来联合办了「冥想协会」,相当于是一个教冥想的学校。这个学校在美国兴起,随后推广到世界各地,到中国,官方的内观学校有五处,其中一处就是我报名参加的辽宁丹东内观中心,新生可以参加的项目只有「十日冥想」,在十天内,禁语、打坐、内观,同时在这期间也是不允许使用手机的,不过如果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你们可以联系到美华,她是有办法联系到我的。而且可能出乎你们意料的一点是:「内观冥想」是个现代舶来品,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中间远比在中国流行得多,最近美国有本新书「盗火」,里面就提到了包括谷歌公司(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也专门给员工设立了冥想室,还有美国军方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在做相关的研究。事实上,我的这封信里很多观点也不是我原创的思想,而是来自于心理学家罗伯特·莱特的今年刚出版的新书「为什么佛学是真的」。这些书没有翻译成中文,所以在国内也都买不到。
至此,大概就是我想去修禅的原因了,并不是你们想象的「散散心」,或者遇到了什么「挫折」想要去逃避什么。今天这封信有点长,我写字也不好看,就不讲「情怀」手抄一遍了,所以直接打印出来了。
爱你们的孙儿,儿子,
兵
2017.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