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想复读… … ”
我上大学的时候,不知道和我妈因为这个问题闹过多少次矛盾。
高二分文理,我各科发展均衡,政治、地理、物理、生物都考过年级第一,那时候我父母问我,以后你想做什么啊?
“我想当记者,最好还能驻外的那种,或者做编辑,我想出书,最好每天都能看到书。”
“嗯,学理吧,学理能报文科专业,但是学文不一定能报理科专业,万一你没发挥好,还有很多其他的选择。”
表面上我是听了他们的话去学了理科,但实际是因为,理科班有我当时最好的朋友,分班之后我们几个人还在一起,有她们的那段日子成了我高中最美好的回忆。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我果然像我妈忧虑的那样发挥失常了。理综的监考老师是我妈妈的大学同学,那场考试她几乎全程都在默默用目光关切着我,本是好意,但却让我全程都倍感焦虑。
我写字比较慢,所以考试一般不会剩余检查的时间,这个缺点变相地提高了我的准确率,所以,只要是会写的,有把握的,落在纸上百分之百不会犯马虎的错误。考理综那天,在监考阿姨的特殊关注下,我的大脑开始间歇性的一片空白。
高考分出来,语文数学英语全部130+,唯独平时会拿到110左右的物理,因为后面两道大题没来得及做,只考了七十多分。
因为父母对志愿填报也不甚了解,我当时思想更是狭隘,把做选择的权力交给他们之后,筛选出来的学校全是离家近的医科大学和师范大学,他们说,只有学这些以后才好找工作。
因为一系列原因,我对医院环境有很大的恐惧感,再三央求下,父母退而求其次,又筛选出一系列药学类的学校。
我想,人生的轨迹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改变的吧,我觉得在南京的那所大学还不错,于是填了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顺利录取了,是药学专业排名全国一的学校,历年录取分600+,可以说,拿着这所学校的毕业证,整个领域的界内人士,都不会太轻视我。
那所学校真的很好,教授里院士多,图书馆氛围好,实验室设备一流,出国交换机会多、平台大,重点项目国家扶持,从来不缺钱。
呆了半年,我打电话给我妈,说我不想上了。
因为到校之后所有要学习的科目,都是我所不擅长的,我高中化学算是弱项,药学专业课程里有十几门化学,我是个好胜的人,为了拿奖学金,考试前常常不睡觉复习。
但尽管我再努力,成绩也就只能维持良好,整个学习的过程都很痛苦,这曾让我一度想要放弃自己。
后来,我毕业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刻,心里满是不舍,在这一整段看起来备受煎熬的岁月里,我深深爱上了那个遍地梧桐的古城,也深深为自己的母校感到骄傲自豪,但毕业后,我没有从事我的专业。
我爱我的学校,但我知道我并不适合我的专业,四年的磨合,让我变成了一个愿意深究的人,毕业后我想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并且开始准备攻读自己喜欢的领域的研究生,很多年后,也许我会成为另一个领域里的人。
还记得刚工作的时候,高中班主任的侄子也刚好参加17年的高考,她打电话给我,问我相关专业的课程问题。
“会学很多化学,做很多动物实验,读很多文献,反正是和医学差不多累的。”我回答。
“这样啊,他不喜欢化学,那就不考虑这个领域了。”
我有一个学长,大学没上完就去创业开公司了,专门帮中高考的家长给孩子做考前考后或者是留学规划,如今公司前景很好,去咨询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因为家长的眼界和认知比我们的父母相对提高了,所以他们会从一个很长远的角度,来帮助孩子去选择适合他们的人生。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都是被决定的,其实这也怪不得父母,因为我们当初不懂,而他们一心希望你生活安稳有保障。
但其实,做一件不适合自己的事真的非常受挫,我们很难从中寻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两天有很多人问我高考焦虑与高考后志愿填报的问题,所以才想写这么一篇文章来分享自己当时的经历。
焦虑每个人都会有,但第一名只有一个,总有人会做成绩单上的倒数,但成绩的高低,只会在当下短暂的时间里限制你的选择,绝不会是你人生圆满与否的必要条件。
很多事情,无非在于一个心境,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你最终兜兜转转过上了什么样的人生,其实都是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每一次差强人意,都会给你想要改变的动力,回首往事,但求无悔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