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三石村,丹山赤水之地,剡溪九曲之五曲。
三石之名,源于村后丹小山,三块巨石重叠而上,其形如磊,故名三石。
《四明谈助》记载:“丹小山有二洞如广厦,可容五六十人,内有小穴甚深。相传穷其洞者,行经数时,忽闻水声赑怒,惶遽而返。有三巨石覆洞上,有‘丹霞’二字,自然朱书,故洞曰‘丹霞’,村曰‘三石’。岩隙流水皆赤,或以为赤水之证。”
三块巨石原本在丹霞洞之上,但是后来坠落到洞的下方了,当地有个传说,相传有两个道士,都想独占这个洞天福地,于是商定以比武的方式来决定去留,三脚将洞上方的巨石踢下山崖者,独据丹霞洞。
小道士用足力气踢石头,但是巨石不为所动。老道士仅一脚就把巨岩踢下山崖,三块巨头正好叠成了一个“磊”字。
村人就将村庄命名为三石村。
三石村,上游潺潺而来的剡溪,穿村而过。
剡溪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的剡界岭,从剡源到溪口,一路有六诏、跸驻、两湖、臼坑、三石、茅渚、斑溪、高岙、公棠九处胜景,被称为“剡溪九曲”。
三石,就是剡溪九曲的第五曲。
寻访剡溪九曲之旅第四天,我来到了三石村。
前面三天,我分别走访了剡界岭、剡源村、一曲六诏、二曲跸驻、三曲两湖和四曲臼坑,顺溪而下,就来到了五曲三石村。
剡溪九曲之旅,我遇到了很多当地人,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理,得益于当地人的介绍。特别是在跸驻村遇到的王绍定先生,为我提供了大量关于剡溪的信息,使得我的寻访之旅更快捷,史料更充分。
在此顺致感谢!
王绍定先生是跸驻中学的老师,前往三石丹霞洞的路,就是王先生为我指引。下面这张照片就是王先生曾经在丹霞洞前所拍。
现在来到三石村,眼前所见的剡溪,已经不是曾经溪流的位置。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剡溪三石段,截湾取直,填溪造田,曾经迂回曲折、旖旎婉转的五曲三石,风貌大变,我们现在只能从古人的文字里,遥想曾经风物。
南陌耕云脉脉,东风吹雨斜斜。
流水满村春事,炊烟隔岸人家。
这首《村景》词,是宋末元初词人陈著所写,南陌、东风、流水、炊烟,短短二十四字,山环水抱的剡溪五曲美景,跃然纸上。
陈著《夜酌丹山》一诗,描写的同样是乡村怡然自得的悠闲生活。
石径深深着梵宫,明月山林醒醉中。
归途自有儿扶持,不用过溪劳运公。
陈著还有诗云:
丹山高处坐龙宫,山下人归润泽中。
北马一尘飞不到,危时方见有神功。
陈著是三石人,公元1256年中进士后,先后到饶州、白鹭洲、安福等地为官,公元1268年改任嵊县令,为官期间,百姓得以安定,1271年升任扬州通判,离任之日,嵊县民众夹道相送,之后将陈著离别时所走的城故岭改名为“陈公岭”,岭旁的山命名为“陈公山”。
陈著的父亲陈德刚,是南宋嘉定年间的工部尚书,再往上溯的高祖陈显,是北宋末年的户部尚书。
三石村由陈家、何家和赵家三个自然村组成,三大姓氏渊源颇深。
三石村陈家曾先后出过三位尚书,除了陈显、陈德刚,还有明代洪武年间的刑部尚书陈瑜。
赵氏人家则是宋代赵室后裔,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兵长驱直下,帝室南迁,赵氏宗族分散杭城、绍兴等地,后分支于奉化东郊,再分支于三石。
剡溪的自然风光,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向往。
元末明初,天下纷乱,台州临海诗人陈基、江苏苏州诗人高启都曾游历剡溪九曲,留下了大量诗篇。
陈基三石诗:
五曲粼粼三石溪,云深结屋可幽栖。
羽人轻举今何在?空有丹霞古字题。
高启三石诗:
石洞篝火入,石室敷床居。
白云开层巅,上有丹霞书。
神仙不远人,但使粗秽除。
何必瀛洲外,茫茫问飙车。
明代奉化人汪纶也著有三石诗:
溪上栽桃满洞花,洞门石壁排丹霞。
茫茫流水空仙迹,寂寂青山度岁华。
古木垂萝长拂地,野猿生子亦成家。
乾坤已入升平久,莫为秦人理钓槎。
岁月变迁,历史不断被改写,地理风貌也不断被人类改变。
剡溪畔,沿溪而行的江拔线公路、甬金高速公路,对原有的剡溪风貌,已有太多改变。
目前,金甬舟铁路工程已经启动前期工程,铁路建成后,剡溪的自然风貌又将有较大改变,趁着改变之前,把剡溪九曲走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