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4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各位书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读《村庄》这本书的第一至第四章,对应书中第1-103页,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
你想念自己的故乡吗?
故乡那些人和事,你还记得多少?
“相爷”,原名韩元相,少小离家老大回,说起来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大辈子的奔波终于是有交代了,遗憾的是当年有底子的时候,没能下决心回故乡,如今空空两手回去,实在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没有办法了。年纪大了,也折腾不起来,日子已经走下坡路,想扳回来也不可能了。
"相爷"从一个小小的书童,到药房的徒弟,再后来是做买卖的东家。在发家的那些年,遇到了老吉,老吉在京城没有工作,遇到“相爷”的前靠着坑蒙拐骗过日子,“相爷”给了老吉一份差事,最后还做了些年的掌柜。
买卖一点一点给赔出去,老吉也选择离开“相爷”,回老家去。
其实人老了最怕孤独,在京城大半生,最后因为经济状况一年不如一年,不得已四处搬家,搬家多了,时间一长,熟悉的人也会变成陌生人。身边能说上话的人越来越少,更甚是经常还听到“谁谁走了”,“谁谁回老家了”的声音。
“相爷”的侄子“丁卯儿”,也就是“桂爷”的儿子到京城去接“相爷”坐火车回来。“桂爷”是“相爷”的弟弟,叫韩元桂。在“相爷”离开京城回到家乡霞口车站,“桂爷”和村里的 “瞎炮仗”“胎里坏”拉着村里的驴车来接“相爷”。
“相爷”坐上驴车刚上大桥,碰到“外甥”也来接“相爷”。驴车实在是太小了,“外甥”坐不上去,说着在下面走着就行了。“相爷”说坐车坐得腿都麻了,也下来走走。
“桂爷”埋怨“相爷”“安步当车”的臭毛病,这么多年都没未改过来。“桂爷”提醒“相爷”,村里人虽然没什么文化,表面上都很老实,其实肚子里的坏水不少,尤其是土改后,对谁都不能掏真心。
“桂爷”接着唠叨,虽说你年轻的时候,能说会道,人也聪明,到哪都吃得开,但毕竟是过去。现在回到村里,只需要管好自己的嘴巴就好。
“那我干脆不言语不就得了”
“完全不言语也不行,显着谱大,瞧不起人,说天气,说果树,吃喝拉撒,随便扯,只要不牵扯上别人,不牵扯上是非,随便说什么都行,”所谓祸从口出,该注意的还是要注意。
眼看快要进村的时候,前面道路再转个弯,就是直接通向村子的那条路,房屋已经可以分辨得非常清楚,还能看见几户人家的烟囱上的炊烟,像飘摇在半空中的旗幡。
“外甥”和“丁卯儿”讨论着这些年来周围发生的重大变化比如路两旁的杨树柳树,还有临近拐弯路口的那片枣树,在“瓜菜代”年代,村里不少人是靠着枣子硬撑过来的。
“前面拐弯就停下来”
“外甥”和“丁卯儿”听到“相爷”的声音,同时扭头看“相爷”。
“大舅,你这么大岁数,可以坐车到家门口,别人也不会说什么的”。
“相爷”像没听见“外甥”的话,督促着“丁卯儿”停车要下车。如今回来祠堂也没影了,只有几根碗口粗的木桩散落着,周围到处是牲口粪便。以前还可以上祠堂给列祖列宗上香,磕头。“相爷”看到眼前的景象,有点回不过神来。
“相爷”发达,富贵的时候,曾接父亲去京城享福,无奈父亲习惯不了京城的生活,过得很不开心。一个劲地嘟囔:你要是想让你爹再多活几年,赶紧送我回老家去,这地方不是我待的,我住不了。
孝顺孝顺,孝就得顺,再好的东西老爷子不觉得好也是浪费。
不得已,“相爷”又送父亲回韩家村。
既然父亲适应不了京城的生活,唯有在老家的房子上花心思。原本“相爷”为家里的房子设计好图纸,工程用料都“相爷”一人包了。
“相爷”请人从京城赶回来,大张旗鼓地翻盖房子,“相爷”是想建一个四四方方的大院,可老爷子坚决不同意,跟“相爷”说,盖房子可以,得按他的想法来盖。把“相爷”原来热腾腾的梦想扔进了灶膛。
房子的样式,院子的布局都整不出花样,只能在房子的地基和墙体上下功夫。房子建好后,老爷子也没多活几年,就去世了。
如今“相爷”回来,就住在东屋。
原创第527篇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49天。
我是香油女王玲子,正在参加无戒第三期90天训练营。